对尿*症患者来说,肾移植是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最佳选择。但是有一部分特殊的尿*症患者,因为血液中群体反应性抗体指标特别高,做完肾移植手术有95%以上的概率会发生排异反应,从而无缘肾移植手术。
原本像这样的患者,可能就失去肾移植手术的机会了。但现在通过免疫吸附的创新治疗方法,可以为他们创造手术机会,重新看到希望。
因为这个指标超标
险些错失手术机会
46岁的陈女士(化名)就是这样的一位特殊患者。8年前,她在一次日常体检中,发现尿蛋白升高,有3个+。医生建议她到肾内科进一步就诊,后续检查被确诊为慢性肾炎。
大家都知道,慢性肾炎如果发展下去,可能会变成终末期肾病,也就是“尿*症”。陈女士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病情发展如此之快。仅过了五年多时间,她就从慢性肾炎发展成为尿*症,要做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除了肾脏衰竭,她还有不明原因的血色素下降,隔三差五就需要输血治疗。
“之前两年多里,我一周做三次血透,医院跑,真的是毫无生活质量可言。”陈女士说,毕竟自己年纪还不大,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她想做肾移植手术,以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几个月前,医院咨询肾移植,做了相关检查,结果发现她血液中群体反应性抗体指标非常高。要做肾移植手术,这个指标非常关键,就好比是否能做手术的“通行证”。
如果这个指标过高,术后发生排异反应的概率高达95%以上,意味着手术失败的风险非常高。陈女士的群体反应性抗体指标高达2万多,通常情况下,这个指标超过,就被认为是不适合做肾移植手术了。
“当医生告诉我这个结果时,我真的没信心了,以为这辈子就只能做血透了。”陈女士说,直到一个多月前,她找到了著名肾脏移植专家、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寿张飞教授,他根据陈女士的病情,制定包括蛋白免疫吸附技术在内的综合处理策略,将血液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指标降下来,为后期的肾移植手术创造条件。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陈女士群体反应性抗体指标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这意味着,她已经拿到了做肾移植手术的“通行证”。紧接着又有好消息传来,陈女士幸运地等到了肾源,可以做手术了!
10月2日,寿张飞院长为陈女士完成了肾移植手术,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术后也没有出现排异反应。如今她恢复得非常好,马上就能出院了。
二次移植、多次输血、多次妊娠这些都是高危因素
为什么陈女士血液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指标这么高?
寿张飞教授说,群体反应性抗体指标升高,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说第一次移植手术后,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导致二次移植,此时体内的抗体指标会升高。其次,多次输血、多次怀孕妊娠等因素,也会导致该指标升高。
陈女士可能就是因为之前血色素低,多次输血,从而引起群体反应性抗体指标升高。
“临床上,有部分肾衰竭患者由于群体反应性抗体指标高,一直降不下来,从而错失肾移植手术的机会。”寿张飞教授介绍,据统计,在等待肾脏移植的患者当中,大约有6.5%的比例群体反应性抗体指标高为高致敏状态。在肾移植受体中,高致敏患者发生急性排异反应的比例达1/3。出现这种情况后,这部分患者的移植肾失功比正常患者要高4.73倍。
免疫吸附就好比一个过滤器将体内的致病抗体吸附清除
目前,高致敏受体脱敏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血浆置换,另一种就是免疫吸附。这两种治疗都属于血液净化技术,是目前国际上脱敏或抗体介导排斥反应治疗的一线方案。
其中免疫吸附是一种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借助吸附配基的生物亲和特异性清除致病抗体,减轻其对机体的损伤,快速控制病情的治疗技术。通俗来讲,免疫吸附就好比一个过滤器,将体内的致病抗体吸附清除。
为了促进器官移植学科的交流、增进了解、推动我国器官移植治疗技术的发展,10月18日上午,“移”路有你,共“免”前行之蛋白A免疫吸附技术高致敏肾移植临床应用研讨会在树兰(杭州)医院举行。
本次会议的目的旨在分享器官移植免疫吸附治疗领域的临床经验、研究进展,并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会上,举行了器官移植免疫吸附治疗联合培训基地的揭牌仪式,见证了国内首家器官移植领域免疫吸附治疗联合培训基地的创立。
寿张飞教授表示,器官移植技术作为器官衰竭患者的最后希望,需要医患共同体、社会大众和医疗技术供应者的携手合作。本次会议为从事器官移植临床及科研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为他们分享了最新治疗进展,以便其了解肾移植高致敏患者治疗的前沿动态。鼓励患者相信科技进步,永不轻言放弃。
首席记者俞茜茜
通讯员谢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