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病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卫生健康日医咖说丨嘴歪眼斜半身不遂脑卒
TUhjnbcbe - 2022/7/27 18:58:00

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患者可出现一侧脸部、上肢或下肢麻木、口眼歪斜、神志下降、说话或理解困难、单眼或双眼视物困难、行路困难的表现,甚至出现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等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

今天,我们请到了天津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副主任万春晓教授带我们了解脑卒中。

脑卒中防治刻不容缓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全世界每年有万人发生脑卒中,导致了约万人永久性残疾和万人的死亡,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有关研究显示,年脑卒中是我国国民首位死亡原因,其死亡人数几乎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疾病负担居世界首位,目前每年约有万新发脑卒中病例,大约70%至80%的脑卒中患者因病致残,不能独立生活。

我国脑卒中发病形势严峻

如何远离脑卒中

1

早预防

尽早地积极地监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酗酒、吸烟、运动减少等等。

2

早发现

早期通过对脸部、上肢、语言等方面进行初步筛查和识别,常用FAST法则。

FAST法则

3

早治疗

脑卒中发生后,应及时将医院进行救治。

4

早康复

脑卒中发生后的前3个月,是康复的重要治疗窗口。疾病发生后,自发性神经修复过程呈自然对数曲线模式,卒中后的数小时至10周左右修复速度最快,随后速度逐渐放缓并在3个月之后到达恢复的平台期。所以建议患者在发病后的前3个月内尽快进行规范康复。

脑卒中患者自发性神经修复曲线

5

规范康复

医院进行的规范有效康复,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功能障碍细节、用药情况、原发病和并发症等,结合患者的文化、个人爱好,以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为目标设计合理的康复方案,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可帮助患者尽快改善、提高机体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6

康复内容

主要分为:

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床上翻身、坐起、站立、行走;

②职业功能康复训练:手的吃饭、持物、工作娱乐能力等项目的训练,下肢的踢球、跳舞、踩刹车等能力的训练;

③认知言语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大脑的认知功能、语言的发音、流畅度、读写能力、吞咽能力等训练;

④心理情绪的康复:抑郁、焦虑等情绪;

⑤心肺功能训练: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内容;

⑥假肢矫形器和新材料新设备:轮椅、助行器、外骨骼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等。

医咖介绍

万春晓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McgillUniversity(CA),MarylandUniversity(USA)访问学者。天津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副主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天津医科大学教指委委员、双一流大学基础建设及应用平台负责人、康复治疗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负责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天津市康复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天津市重点培育学科(康复医学)负责人,天津市疑难复杂重症康复教育和指导中心负责人、中国康复医学会重者康复专科培训基地学科带头人。

担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科重症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康复教育组副组长、天津市康复医师协会副会长、天津市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通讯编委,《Neurorehabandneurorepair》中文版编委,《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审稿专家。年以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SCI论文11篇,核心期刊20篇,著作2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1项和教学奖1项。参与行业指南共识4部。

New

医学与人文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半身不遂”的人,他们往往行动迟缓,言语不清、口眼歪斜,不免令人心生怜悯。也许,我们还会产生一些忧虑,自己或亲人是不是未来也会遭此痛苦。发达的现代医学技术,拯救了脑卒中病人的生命,但是他们还要面对生活的挑战,需要全面的康复。

中风病人画笔下的脑中风(BabsMcDonald)

因病致残的痛苦,健康人虽有同情之心,但未必感同身受。这种痛苦,除了体现在身体上,也会体现在心理和社交上。当病人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意气风发、健步如飞和口若悬河,而如今的自己可能连基本生活都难以自理,这对人的尊严的冲击力可想而知。这让我联想起了一副并不知名的画作《瘫痪》,但是此画的作者却名声不小,那就是因为协助重症病人自杀,进而锒铛入狱,因此备受争议的美国医生杰克·凯沃基安(Jacob"Jack"Kevorkian,-)。他出狱后创作了一系列充满隐喻风格的画作,激发了观众对此类疾苦的同理心,唤起公众对现代医学边界的反思。

杰克医生的油画“瘫痪”。主人公一半肌体残破不全,躯体成了空壳,大脑和神经被锁链捆住,面部难以自控,置身于逼仄的暗道之中。

是不是遭受重大疾苦的人都会消沉,甚至放弃了对生活的希望呢?也不尽然。至少有一个艺术家,因病致残之后,生活反而更加精彩和丰富。墨西哥著名女艺术家弗里达·卡罗(FridaKahlo,-)就是一个代表。她6岁时感染了小儿麻痹,右腿比左腿短。18岁因车祸下半身受到重创,后遗症严重,一生中经过多达三十五次的手术,丧失了生育能力,最后右腿膝盖以下截肢。弗里达在苦痛中用绘画来转移注意力,画出了她对于病痛的感受和想象,画出了自己。

残疾后的弗里达坐在轮椅上进行艺术创作

《破碎的脊柱》局部。弗里达遭遇车祸后创作,主人公躯体布满钢钉,身穿矫正胸衣,钢管固定器贯穿身体,脸庞布满泪痕,身后是广袤而荒芜的大地。

《可怜的小鹿》。弗里达一次脊柱手术之后创作。她的身体被箭射穿,孤身一人,在森林中伤痕累累。虽然手术本意是想减轻她的病痛,但给她的背部带来了更多的疼痛。

在当代中文世界中,很难找到比史铁生(-)更有资格来阐述这个主题的文学家了。他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症,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我们最后共同阅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一段文字,或许可以参悟到生病的哲理,追求心灵上的复原。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医学人文学院唐健

供稿丨医*医管处

编辑丨周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卫生健康日医咖说丨嘴歪眼斜半身不遂脑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