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是诊断肾炎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肾炎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体内尿蛋白漏出量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肾炎的严重程度。
在肾脏纤维化过程中,随着大量致肾*性物质及炎性介质的释放,硬化、坏死的肾小球越来越多,肾脏的排*也会越来越差。
一般来说,尿蛋白量越大,对肾脏病的危害越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则病情迁延,最终进入尿*症期。
不同类型的尿蛋白对肾损害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肾小球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问题受损后,无法完全发挥滤过作用,部分蛋白就会漏出到尿液中,形成肾小球性蛋白尿。
应对办法:
治疗肾小球性蛋白尿,需找准诱因,再针对炎症治疗,一般激素配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明显,尤其是肾病综合症患者,蛋白尿都能控制在1g以下。然后如果存在基础病,也要重视基础病的治疗,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此类蛋白尿类型在肾病中不常见,一般单独存在或与肾小球性蛋白尿中同时发生。通过尿液中检测,主要会发现小分子蛋白如β2微球蛋白和视*醇结合蛋白等。
应对办法:恢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应做好这三点:
1.找准感染因素
2.排出急性因素
3.肾小球受损导致的肾小管重吸收作用下降
可以通过西医消除肾脏内炎症,改善肾脏内生成环境,在通过中药调理恢复部分受损不严重的肾小球组织,来改善肾小管的情况。
3.溢出性蛋白尿
是由于血液中异常蛋白增多,导致蛋白漏出到尿液中增多,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均正常,肾功能没有实质性损害。
4.组织性蛋白尿
组织性蛋白尿又称为分泌型蛋白质,一般是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流入尿液中想吃的,还有一些炎症、肿瘤的发生等也会使这类蛋白分泌到尿液中,之所以成为组织性蛋白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是被“组织安排”的,这类蛋白也不伴有肾功能不全。
如果你有降蛋白、降肌酐等肾病方面的问题,可以扫码,帮助您解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