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简介
一般情况:患者女性,45岁,汉族,维持性腹膜透析7年、血液透析年。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1年余,多发结肠息肉、慢性胆汁反流性病史;年3月于外院确诊为「肾癌」,未行手术或放化疗。
患者9年前诊断为尿*症,遂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并开始维持性腹膜透析。年前因腹膜透析效果不佳,于年1月改为维持血液透析,并拔除腹膜透析管。年4月患者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多于清晨起床及饱食后发作。
肿瘤?透析不充分?或其他原因?
年7月8日患者因上述症状加重,伴腹痛,查全腹平扫CT提示:腹膜硬化,腹腔积液,部分包裹;腹膜炎待排;结肠内高密度影。予灌肠、护胃等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
年8月患者因症状加重入院。
疲倦乏力,恶心欲呕,形体消瘦,食欲不振,无尿,大便正常。
查体:腹部稍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腹部质地较硬,无压痛、反跳痛,未扪及包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分。
腹平片:小肠不全性肠梗阻可能;腹水征阳性。
全腹平扫+增强CT:腹膜、脾脏包膜;肠系膜及肠壁多发钙化(见下图)。
最终诊断为包裹性腹膜钙化症(encapsulatingperitonealsclerosis,EPS)。
治疗上,主要予维持血液透析、口服他莫昔芬10mgbid,并予加强营养支持等。患者全身衰竭状态逐渐加重,随后出现肺部感染、腹膜炎,于年11月1日死亡。
患者腹部CT图像
讨论
EPS是维持腹膜透析患者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年,国际腹膜透析学会(ISPD)提出了EPS的定义,EPS是一种因腹膜弥漫增厚、硬化、钙化或包裹小肠,最终形成广泛肠粘连和肠梗阻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肠梗阻症状、全身营养耗竭、腹膜超滤功能下降,并有形态学或影像学证据支持。据报道,EPS的发病率为0.4%~8.9%,死亡率高达5.8%~57.1%。
EP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
长期腹膜透析后,由于尿*素、葡萄糖降解产物、非生理相容性透析液、系统炎症状态、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等因素造成「第一次打击」,导致腹膜间皮细胞脱落,细胞间隙扩大,失去原有的细胞形态,发生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化,从而激活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加,导致腹膜呈单纯硬化表现,即腹膜间皮失去完整性、间质纤维化、血管病变以及血管增生等;
在上述基础上,由于反复发生腹膜炎、停止腹膜透析、肾移植、遗传易感性等原因造成「第二次打击」,即可促使腹膜进一步出现纤维化、粘连形成、最终导致肠包裹、形成腹茧症,导致EPS发生。
EPS虽然罕见,但其预后差,死亡率高。EPS患者通常在确诊后1月内死亡,因此,应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EPS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手术探查。目前尚无可用于诊断EPS的腹膜透析引流液检测指标或血液中的特异标记物。CT因其应用广泛且诊断价值最高、重复性好,目前被推荐为EPS的首选检查方法,但不能仅凭CT改变来诊断EPS。公认的EPS特征性CT表现包括肠壁和腹膜增厚、钙化、包裹性腹腔积液、肠粘连、肠管扩张及液体分腔或分隔等。剖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是确诊EPS的唯一方法。手术探查可以直接肉眼观察到腹膜出现EPS特征性的改变,如腹膜增厚、呈褐色,粘连,肠袢部分或全部被增厚的纤维组织包裹,严重时硬化层可完全覆盖肠袢,形成腹茧症。
EPS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肾内科、营养科、胃肠外科等多学科配合。目前本病的治疗主要为营养支持、服用免疫抑制剂(例如糖皮质激素、他莫昔芬、硫唑嘌呤)以及外科手术。有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改善EPS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但是据报道,单独使用激素的临床缓解率仅为38.5%,故一般需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近年来有学者发现,使用他莫昔芬治疗EPS,可以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死亡率。他莫昔芬通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若单独使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此外,亦有研究报道运用硫唑嘌呤、霉酚酸酯等免疫抑制剂治疗EPS。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药物均未有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证据支持。因此,临床上难以评价上述方法哪种疗效最优,需综合患者一般状况、病情和治疗条件制定最合适的方案。
鸣谢
感谢李强主治医师给予的启示与指导
编辑
静姝
题图
站酷海洛
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