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肾内科医生都被问过类似问题:我的病,会变尿*症吗?
事实上,慢性肾病可防可治,管得好,一辈子不得尿*症的肾友大有人在。许许多多的尿*症,当初并不是不可避免,但由于患者陷入各种误区,在防治路上出了差错。
今天,一起来看看陈绪勇医生和我们讨论的一例“反面教材”吧。
他的肾衰竭本可以避免,只可惜......“肌酐,还有希望吗?”问我这个问题的人,是我正在管理的一位慢性肾病患者。今年才30岁,但他目前的肾功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仅剩28ml/min,已经不到同龄人的1/4。
10年前,他因为茶色尿,上医院查出了慢性肾炎。当时蛋白尿2+,24小时尿蛋白1.5g,肌酐90umol/l,无其他异常。那时候,发现得算比较及时,肾功能尚处于早期阶段(慢性肾病1期)。
但是,很可惜,他却没有牢牢抓紧肾病治疗的这段“*金”时间。
当时,医生给予他使用“*沙坦”等药物降低尿蛋白,吃了几个月之后,蛋白尿降到0.6g,但血肌酐涨到。
第一次看到肌酐有“↑”的箭头,他感到非常害怕,并且因此做出了一个轻率决定,立刻停药!
“本来还正常,用了药之后,肌酐反而涨得这么快,按照这样发展下去,越吃药,病得越厉害!”他越想越害怕,索性停药,不敢复查,也不愿意再信任医生。
越害怕,越不敢面对,再加上肾病早期不痛不痒,不影响生活,这位患者医院看病。
10年后,再想起来要重视时,他的肾功能已经发展到慢性肾病4期,接近晚期肾衰竭阶段。
慢性肾脏病根据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分5个阶段
▽
虽然我可以帮助他尽量延缓进入尿*症的时间,但这和当初早期开始治疗的效果,无法同日而语。况且,他还年轻,目前仅剩的一点肾功能没办法使用一辈子,尿*症替代治疗是日后不可回避的问题。
药物出现副反应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随访,不沟通普利和沙坦类药物(ACEI和ARBs)是肾内科医生最常用于降低肾病尿蛋白、减少尿*症风险的“利器”。但对于肾友来说,可能很难理解,保护肾功能的药,为什么反而会让血肌酐上涨。血肌酐上涨不是代表肾功能恶化吗?许多患者在服用这类药物后,特别是用药初期,血肌酐涨得会比较明显,都会遇到和他一样的问题。这是因为普利和沙坦类药物可影响肾内血流,改变肾病患者之前肾脏肾小球高滤过的状态,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使得血肌酐较服药前有20-30%的上涨,随着血流动力的稳定,血肌酐可逐渐回落,稳定。只要血肌酐没有继续上涨的趋势,我们是可以接受观察的,并不需要立刻停药。
可如果一看到肌酐上涨,第一反应是自作主张,赶紧自行停药,而不是去找医生充分交流沟通,那么,很可能错过了重要的治疗措施。
服药后,出现药物反应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随访,不沟通!
肾病的*金治疗通常是肾功能处于1~2期的阶段,这个阶段对尿*症的防治效果是最好的。到了3b~4期,即便再有效的治疗措施,也难以与早期防治效果媲美。(特别注释:这里指的是肾功能分期,和病理分级是两码事→病理分级和肾功能分期是两码事,不要再弄混了!)肾病治疗,不能急
“一步到位”的思维要不得!
除了我们说的用药出现血肌酐升高,治疗过程中,还有很多情况需要定期随访复查。用药后血压低了?用药后,血钾高了?用药后,遇到感冒发烧、拉肚子......可能随时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慢性肾病治疗持久战,随时有情况,随时沟通。总想通过“看一次专家门诊,就能一步到位彻底解决问题”,不可能看好。
ps:
陈医生分享的病例并不是个例,还有许许多多患者有着同样的误解。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可能令我们后悔终生。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肾友受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