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约为40%),亦是导致全球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就DKD患者肾脏病变特点和自然病史进行了总结。
病理特点DKD患者肾脏结构可发生多种改变,发生最早的病变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患1型糖尿病1.5-2年者较为显著,可与毛细血管和肾小管基底膜增厚同时发生(图1)。
图1糖尿病肾病结构变化的电镜成像;A:系膜显著扩张;B: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C:节段性足突融合;放大倍数×
其他肾小球改变包括内皮细胞窗孔丧失,肾小球系膜基质扩张,足细胞丢失(图2)。
图2正常肾脏和糖尿病肾病肾脏形态;糖尿病肾病肾脏结构改变包括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足突融合,足细胞脱落,系膜基质扩张
患1型糖尿病后5-7年可出现系膜区扩张。随着糖尿病进展,可见节段性肾小球膜溶解,与Kimmelstiel-Wilson结节和微血管瘤的发生相关(图3)。
图3糖尿病肾病组织学变化;A:正常肾小球;B:弥漫性系膜扩张伴系膜细胞增殖;C:系膜扩张伴早期结节和肾小球膜溶解;D:Kimmelstiel-Wilson结节;E: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微血管瘤;F:衰退的肾小球;A-D,F:PAS染色;E:琼斯染色;放大倍数×
内皮下血浆蛋白沉积可引起渗出性病变,PAS染色阳性,电子致密物沉积可见于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及微动脉瘤。鲍曼氏囊和近端肾小管中可见类似的上皮下沉积物。糖尿病晚期,间质病变和肾小球病变可导致节段性和球性硬化。1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蛋白尿和高血压与肾小球系膜扩张密切相关,与肾小球基底膜增宽相关性较小(图4)。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结构改变与1型糖尿病患者相似。
图4DKD肾小管间质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性;A:正常肾皮质;B:肾小管基底膜增厚,间质增宽;C:动脉玻璃样变性;D:晚期DKD肾小管和间质增厚,肾小管基底膜皱褶(实现箭头),肾小管萎缩(虚线箭头)及管型、间质增宽伴纤维化和炎性细胞(点箭头);PAS染色,放大倍数:×
自然病史DKD自然病史是不断变化的,多数DKD患者并非是经典的由肾小球超滤进展至持续性蛋白尿伴高血压和GFR下降(图5)。随着DKD病史的不断变化,其临床表现也正在发生改变。研究显示,相较于-年,9-年间成人DKD患者蛋白尿发生率从21%降至16%,低eGFR(60ml/min/1.73m2)发生率从9%增至14%,eGFR严重降低(30ml/min/1.73m2)发生率从1%增至3%。进展至晚期DKD者会出现多种肾脏并发症,相比其他CKD,DKD患者贫血、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的发生时间较早。
图5DKD自然病史;*:贫血,矿物质骨代谢异常,视网膜和神经病变
医脉通编译自:DiabeticKidneyDiseaseChallenges,Progress,andPossibilities.ClinJAmSocNephrol1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