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群体服务
医院的血透室,是专门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服务——尿*症患者。一个人一旦患了尿*症,那就要终身和血透室打交道。凡是来血透室透析的患者与其陪护者,心情都无比的沮丧与郁闷。怎样才能让患者在血透室消除低落,着力奋发起来。我院血透室医护人员就演绎着一暮暮这方面的动人故事。
做有心的细心人有这样一对母子,母亲是尿*症患者,每周三次接受透析治疗,儿子每次都陪母亲来做透析,母亲在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非常安静的接受治疗,身体状况愈加好转。有一天早晨,老太太倒是按时来透析了,可没见到她儿子的身影,只是一个亲戚把老太太送来又匆匆赶去上班了,老太太脸上露出前所未有的紧张与无助,非要放弃治疗,在几个护士的一再劝说下才勉强上机透析。
上机后老太太仍然心情不安,护理人员立即想到,老太太不会没吃饭吧?赶紧上前询问:果然老太太没有吃早饭。如果不吃饭,透析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低血糖、低血压甚至休克等突发事件,何况老太太还有糖尿病。医院的食堂为老人买了包子和小米粥,送到床旁,老人显得非常拘谨,一个劲的说我不吃我不饿,护士一边为老人擦手一边给她讲解如果不吃饭在透析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危害,老人很快接过包子吃了起来。两个包子一碗粥吃完了,老人脸上微笑着连连道谢,来时的紧张与无助一扫而光。非常配合的接受治疗,并在治疗中安静的睡着了。
给患者温暖的家在透析室里生命是脆弱的,头天还好好的,第二天或许就会出现什么意外,在这里生命又是顽强的,生命会在众多家人照顾下延续。
3年多来,医院透析治疗3次。一个月有12医院度过,一年就是天。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就这样他习惯了这个“家”,说起这个家,葛先生很有感触。
年腊月24日。葛先生在外打工多年,因身体不适回到家乡来看病。那天,在父亲的陪同下,医院。第医院,医院所震撼,医院好大,好漂亮!医院大厅,就有位护士引导着来到了住院部四楼肾内科,医院给他第一感觉就是——这里服务很周到!
葛先生被安排到28号病床,病房里有电视、独立卫生间、空调,一切都像家里一样,舒适、温馨。安顿好后,主治医生来到床边详细询问了他的病史,给做一些检查。当天下午葛先生被确诊为“尿*症”,因为病情严重,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医生在他脖子上放了一根很长的导管,说是血液透析的通路,然后就被带到他必须要面对的地方——血透室。
他每次透析结束后,没有像别人那样急匆匆地回家,而是留下来主动向医生、护士请教有关尿*症的相关治疗与注意的知识。经过交流学习后,葛先生懂得了不少肾病和血透知识,如规律透析、饮食、用药、健康教育等,还学会了使用电脑,有问题就百度上查查,让他受益匪浅。多年来的葛先生既乐观开朗、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开始关爱病友,向病友宣传自己的治疗心得与体会。透析以来,高血压一直是葛先生的噩梦,透析后血压不断升高,经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后仍起色不大,陶丽娟护士长通过机器参数的调节,提前给葛先生干预,及时向医生反馈信息并协助医生为他调整药物,就这样,他顽固的高血压被控制了。陶护士长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爽朗的性格感动着葛先生和每一个肾友及家属。每个来血透的患者,一进血透室,就被这里愉快的气氛感染,大家都在温馨的氛围里接受治疗。
尽量满足患者需要52岁杨先生,是血透室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突发脑溢血,病情危重,已形成脑疝,本来这么危重的病人应去重症监护室接受持续床旁血滤治疗,可医生向家属交代后,家属毅然决然选择了透析室,他说:“我和透析室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已习惯了这个“家”我们哪都不去!就在这里接受治疗。家属的信任给了医护们莫大的动力,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已神志不清,躁动不安,使治疗工作困难重重,但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给杨先生有条不紊的治疗,上心电监护仪,给予吸氧,使用无肝素透析治疗,引血上机后再次测量血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医护们的付出终于初见成效,患者的躁动停止了,生命体征平稳了。
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如今的杨先生,已经病情好转,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陪伴透析病人的往往不是他们的家人、子女,而是我们透析室的护士,长期相伴,使我们亲如一家。一台台血透机在延续着一条条生命,一件件感人的事情,生动的演绎着血透室这个家庭的温暖---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血透室集体合照
护士长名片
陶丽娟主管护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本科学历,临床一线工作八年,医院血透室护士长,于南京医院进修学习血液透析专业,擅长各种护理常规知识及运用,熟练掌握血液净化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与专业理论,发表论文数篇。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