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出版社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病人群数量大、分布广、异质性强,由于其发病机制认识的局限性及大规模随机试验的缺乏,IgA肾病的诊疗缺乏统一标准。IgA肾病是病理诊断,必须通过肾活检来明确。
既往对IgA肾病病理分级的研究,已从单一分级发展到半定量评分,通常采用包括“Lee氏”分级和“Haas氏”分级。由国际IgA肾病协作组和肾脏病理协会共同发表的IgA肾病牛津病理分型,充分考虑了可重复性,是目前最严谨科学的分型方法。
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征性的改变,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其中30%-40%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20%-30%则表现为隐匿性肾炎型,其余可表现为慢性肾炎型、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型、恶性高血压型和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型等。
由于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的复杂多变,我们在诊断儿童IgA肾病时需统筹兼顾,将IgA肾病按照临床-病理重新分型:
1.单纯性镜下血尿型
临床表现为单纯性镜下血尿,无蛋白尿,无肉眼血尿;病理表现较轻,系膜区只有IgA沉积,无新月体,小管间质病变轻,电镜排除“薄基底膜肾病”。
2.尿检异常型
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起病隐匿,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单次发作,中等程度以下蛋白尿;病理改变轻重不一,从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到肾小球硬化,系膜区沉积除IgA,还常有IgG,可以出现在血管袢沉积,间质病变可见从轻度到中度,但不存在广泛硬化。
3.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型
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反复发作,可为新鲜或陈旧,次数>2次,肉眼血尿发作期间可有持续尿检异常,但蛋白尿一般在中等程度以下,发病年龄多处于青年;病理表现在肉眼血尿发作1月内,可见节段细胞性新月体(10%),无袢坏死,小球硬化少,间质病变轻,无严重血管病变。
4.新月体型
临床表现上血尿突出,起病较急。常伴肉眼血尿,可持续较长时间,或镜下血尿超过5×/ml,可以合并高血压、血肌酐轻度升高,部分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可能为阳性;病理变化常见伴袢坏死,新月体>15%,血管可呈现纤维素样变性或坏死,Fibrin染色阳性。
5.大量蛋白尿型
临床表现以尿蛋白及浮肿为主,一般无肉眼血尿。24小时尿蛋白>50mg/kg,低蛋白血症明显,人血白蛋白<30g/L,有高脂血症,明显浮肿,血压正常或轻度升高,病程较长;病理表现肾小球硬化较多见,常有基底膜病变,小管间质轻、中度病变。
6.高血压型
突出表现为血压持续升高,常需依赖降压药物控制,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也可合并一定程度的尿检异常,孤立性肉眼血尿或持续镜下血尿,24h尿蛋白定量<50mg/kg,血压升高(学龄前期>/80mmHg,学龄期>/90mmHg),有或无其他靶器官损害,血肌酐正常或升高。病理表现为慢性化病变较重,较多球性硬化,间质病变中到重度,血管病变突出。
7.终末期肾病型
临床表现为血肌酐持续升高,病理上多见球性硬化,小管间质病变重度。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原发性IgA肾病诊断治疗指南临床分型:
国际上没有明确的临床分型建议。鉴于本症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为便于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临床特点进行治疗和随访,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年修订的《小儿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标准》和《年全国小儿原发性IgA肾病调查报告》,本指南建议将我国儿童原发性IgA肾病临床表现分为以下7种类型:
?孤立性血尿型(包括复发性肉眼血尿型和孤立性镜下血尿型);
?孤立性蛋白尿型(24h尿蛋白定量<50mg/kg);
?血尿和蛋白尿型(24h尿蛋白定量<50mg/kg);
?急性肾炎型;
?肾病综合征型;
?急进性肾炎型;
?慢性肾炎型。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原发性IgA肾病诊断治疗指南病理分型:
目前国际上有多种版本的IgA肾病病理分级的标准:年Lee等倡导的五型分级、年Haas提出病理学分级以及年WHO公布的病理分级标准,其中以年Lee分级系统采用得最为普遍。年Lee分级标准具有着重肾小球急性损伤程度、有利于选择治疗方法的特点,因此,推荐其为现阶段我国儿童原发性IgA肾病病理分级的参照标准。
?Ⅰ级:绝大多数肾小球正常,偶见轻度系膜增宽(节段)伴/不伴细胞增殖;
?Ⅱ级:半数以下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系膜增殖或硬化,罕见小的新月体;
?Ⅲ级:轻至中度弥漫性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增宽,偶见小新月体和球囊粘连;
?Ⅳ级:重度弥漫性系膜细胞增殖和基质硬化,部分或全部肾小球硬化,可见新月体(<45%);
?Ⅴ级:病变性质类似Ⅳ级,但更严重,>45%肾小球伴新月体形成。
本文内容节选自《IgA肾病夏正坤观点》(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欲了解更多内容,请阅读原版书籍。
扫描下图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