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病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曾育辉急救病人20年
TUhjnbcbe - 2024/12/30 11:35:00
白癜风用什么药物 http://www.zgbdf.net/m/

年10月12日上午,前往山西出差的广东医院(以下简称广药大附一院)急诊科主任曾育辉抵达广州白云机场候机大厅。

经过一个登机口时,身边人群忽然发生一阵骚动,一位中年男子失去意识倒在地上。“刚开始我以为是急救演习,仔细一看不对,把行李一放就冲上去了。”曾育辉回忆,他一边大喊“我是急诊科医生,让我看看”,一边上前检查,发现男子面色发紫、没有呼吸、没有心跳、瞳孔放大,应该是发生猝死了。

他迅速为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冷静指挥机场医务人员协助。经过近20分钟的心脏按压和2次电击除颤,病人终于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看到躺在转运担架上的病人微微睁开眼睛,嘴巴努力地想表达感谢,曾育辉也长舒了一口气。

这场惊心动魄的机场救人被围观人群拍下传至网上,得到无数网友点赞。面对赞誉,曾育辉只是平静地表示:“这是每一个医生都会做的事情,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将病人抢救过来。”

我是急救人

“我是急救人。”这是曾育辉常说的话,在急诊科医生岗位上,他已经奋战了20余年。

因为母亲体弱多病,做过多次手术,曾育辉在少年时便坚定了从医的信念,“想法很纯粹,就是希望能为家里人解决病痛。”他如愿以偿考上了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年毕业后来到广药大附一院,经过常规的科室轮转,在急诊科扎下根来。

医院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那么急诊科无疑是战斗最激烈的阵地。这里危急重症病人最多、病种最复杂、抢救任务最重,被认为是医疗行业风险排名前三的科室,不少医生避之唯恐不及。

但曾育辉迎难而上并甘之如饴。谈及个中原因,他坦言是因为喜欢挑战,“急诊科医生需要随时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急性心脑血管病、交通意外、自杀、中毒等等,很考验医生各方面的能力。”

“急诊思维与普通或者专科门诊思维是不同的,在急诊室,医生要迅速判断。比如一个因胸痛就诊的患者,接诊医生除了需要想到几十种与胸痛有关的疾病之外,还要从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多种可致命的胸痛中排查病因。”曾育辉进一步解释。

有一次,一名外地胸痛患者需转院至广药大附一院,接到消息,曾育辉迅速联系对方了解病情,初步诊断病人患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情况十分危险,需要紧急进行手术。他立即派出救护车紧急抢运,并联系心血管内科开通绿色通道,等待患者到来。一个小时后,医院;又一个小时后,两枚支架被植入,病人血流恢复正常,转危为安。

这样的例子在曾育辉职业生涯里不胜枚举,很多危重病人在他的手中得到妥善救治。

在急诊科,曾育辉见过形形色色的病人,“有些人的病痛或许不太严重,能接触到他们的只有急诊医生,但除了病痛之外,他们还需要其他帮助。孤寡老人、流浪汉、三无人员、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等等,我会花上一些精力去帮助他们,去做更深入的沟通甚至找社工组织一起出力。医者,讲究医病医人医心。”曾育辉说,这也是他喜欢在急诊工作的原因之一。

一位姑娘因为情感受到挫折,自杀两次,都被抢救了回来。曾育辉去找她谈心,谈及亲友对她的关心,生命的意义,引导她正面面对,走出阴霾。“她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后来也曾联系过,说情绪好多了。”曾育辉笑说。

年,曾育辉成为广药大附一院急诊科主任,担负起引领科室发展的重任。如前所述,急诊科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人员流失严重,科室管理的难度巨大。但他用一贯的对急诊科的热忱一点点将问题解决。首先是挖掘人才,“在这方面,我做了所有自己能做的。”同时,争取院方支持,不断地将急诊科的场地、设备等硬件补充完善。

如今,广药大附一院急诊科共有医护员工50人,拥有抢救监护病床6张,进口救护车3部,配备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可视喉镜和洗胃机等全套抢救设备,并建立了符合现代急诊医疗模式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监护”运作方式,院前急救处置能力得到了市急救指挥中心的肯定和周围广大群众的信赖。

▲年,曾育辉获颁“广东好人”

希望更多人学会自救和互救

在急诊科工作,曾育辉比大多数人更能体会到生命的脆弱。

数年前,一名年仅27岁的男青年在广药大附一院附近一家商场门口突发心梗倒地,同事出诊接回急诊科后,曾育辉马上组织力量进行抢救,并组织相关专科会诊。抢救持续了很久,曾育辉和同事们都希望能创造奇迹,但令人遗憾的是,患者最终还是在第3天离世。

也曾有一名中学生因为在打篮球的过程中猝死,医院抢救时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他的母亲痛哭了两天两夜,直至昏厥,医院走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这个场景一直在曾育辉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一些明明可以挽救的生命,因为周围群众缺乏急救技能,不能及时施救而消逝,是我们急诊科医生最心痛的事。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每延误1分钟就下降10%,如果懂得急救的人多了,当遇到猝死病人时能进行心肺复苏,我们就能帮助更多人渡过难关。”曾育辉说,目前省内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公众获取应急救护技能不便捷,各地区急救技能培训发展不平衡,他决心要逐步改变这一现状。

年,一支由医护人员和在读医学生构成的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在广药大附一院组建,作为广东省红十字会应急救医院,一起推动一项名为“‘救’在身边”的红会应急救护培训项目。

该项目有着一个宏大的愿景:实现广东省内每一个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参加过应急救护培训;每一个灾害、事故现场都有红会救护员参与救援。曾育辉成为了这支志愿服务队的“总教头”。

“‘救’在身边”医院为载体,为基层医护人员开展危重症前期救治和急救能力培训,为红十字骨干师资着重培养救护授课能力,为社区群众侧重普及突发心脑血管意外的自救知识等。项目推进过程中执行分层教育计划,根据学员急救技能掌握程度和授课能力,推出不同层级的培训方案,使得部分学员能从救护员进阶到红会救护师资,不断扩大全省急救培训师资队伍。

年至今,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共开展培训近场次,足迹遍布广东省21个地级市,普及人数近30万人,并为社会众多专业的应急救护志愿者团队输送骨干,提供超过2万多名应急救护志愿者,在突发事件及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接受项目后更加忙碌了,往往需要在深夜甚至凌晨赶往位于粤东西北各地的应急救护师资培训现场,但曾育辉毫不为意,不愿意落下师资班的每一场培训。“因为总能受到感动,前来参加师资班学习的都是一群有情怀的人,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护佑百姓健康。”曾育辉感慨。

除了为全省培养救护师资队伍,曾育辉还常常到基层卫生机构和居民社区单位举办应急救护公益培训,无数普通百姓因为该项目而受益。

“以前没有接受相关培训,上两个月遇到老伴突发状况需要急救却手足无措,吓个半死。这次培训真太好了,我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学好,以保护亲人,等下一次我还要介绍女儿来学。”在培训班上,一位学员感慨。

“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效果,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到我们这个项目并参与进来,形成更大的力量,让我们的愿景尽快成真。”曾育辉说。为了让更多的人知晓,他还兼职当上了宣传员,写文章、录小视频、与媒体合作录制公益广告、甚至亲自拍摄电视剧,现身说法介绍学习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志愿服务队的多年坚持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年,项目获得共青团中央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国家卫健委第二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金奖,并在今年3月入选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这是今年广东卫生健康系统唯一入选先进典型的项目。”曾育辉不无自豪地说。

当然,在自豪的同时他也很警醒,“当前我们的应急救护培训还有不少薄弱之处,比如粤东西北一些地市做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努力。”

急救人的抗疫战线

每当国家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曾育辉都会冲锋在最前线。

年非典席卷全国,抗疫形势严峻,面对已有医务人员患病和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危险,曾育辉毫不畏惧地选择战斗在防控第一线,几乎每天都在跟“疑似非典”打交道,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整整两个月,一直在外面跑直到通知我们说疫情结束了。”曾育辉笑着回忆,他也因此荣获广东省和广州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

自去年起,抗击新冠肺炎成了他的又一个工作重心。

疫情暴发时,作为急诊科主任、门急诊党支部书记,曾育辉义不容辞地站上院内抗疫第一线。从年1月22日急诊科接诊广州第二例新冠阳性病例后,他紧绷的弦就没有放松过。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他在另一条战线上依旧奔忙——负责调配负压救护车转运新冠病例。

负压救护车被称为“移动的N95口罩”,车内设置了特殊的负压系统,使车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气流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车内空气经无害化处理后排出,在救治和转运传染病人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医务人员交叉感染的几率。

疫情之下,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急救专线和疫情防控负压车“应急调派专线”双线运行。应急专线调派组承担了全市24小时负压救护车的调派任务,主要将核酸检测为阳性的感染者和确诊患医院。

▲负责转运新冠病人的负压救护车

“广州有19医院接到了这个任务,我们是其中之一。全年无休,24小时候命,直至如今,因为境外输入病例一直都有。”曾育辉介绍。

在呼啸的负压救护车里,出车医务人员离新冠病毒很近,“每次我们都要很小心,必须仔细检查医务人员的防护以及救护车的负压系统。”

为了让转运过程更加安全、优化,早期曾育辉亲自上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医护人员真的很不容易。转运一趟至少要两个小时,闷在厚厚的防护服里,救护车一开快或者急启、急停,就容易出现晕车呕吐的感觉。”

转运过程中还经常会发生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曾育辉记得,有一次接到任务到机场转运一个阳性患者,到了之后却不见人,原来患者因为害怕躲了起来。“那时候是凌晨2点多,出车的医务人员找不到人便拼命给我打电话,我一边安抚他们不要着急,一边联系疫情防控指挥部说明情况,后来终于在一根柱子后面找到了患者。”曾育辉笑说,那天晚上他是在客厅睡的,因为电话一直响,妻子把他赶出了卧室。

曾育辉还记得,数月前,在广药大附一院负责的一家隔离酒店里,一位尿毒症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医院迅速腾出病房,医院,为其进行了3次透析,最终使其转危为安。

事后,患者丈夫感激不已。“我就对他说,你确实是应该感谢,首先要感谢党和政府,其次是付出了巨大努力的医务人员。”曾育辉回忆。

广州的夏天很长,全年大半时间都处在高温状态下,曾育辉对出车的同事们既感骄傲,又觉心疼。为此,他多次向防控指挥部提出建议,改善负责转运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后来,指挥部真的给我们提供了改进版本的降温毯,这给了我们莫大安慰。”

负压救护车出车情况是疫情发展的晴雨表,如今,“零派车”的日子还是很少,疫情一天没结束,曾育辉和他的同事们就不能放松这根弦。“真的希望永远不用派车转运新冠病例的那一天能早日到来。”曾育辉说。

记者

廖维佳

编辑

杨重周艳梅责编

张秀丽

来源

本文发表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育辉急救病人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