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病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为什么坚定地看多中国投中网
TUhjnbcbe - 2024/7/6 17:40:00

年4月17-19日,由投中网、投中信息主办,投中资本协办的“第13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上海外滩W酒店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看多中国”,来自国内外上百家私募股权机构汇聚一堂,对当前行业热门话题展开讨论。

在主题为“透视中国机会”的论坛上,包括璞米投资董事长、中国总裁曹宸纲,凯辉基金管理合伙人段兰春,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股权投资部总经理顾业池,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泽望,汉领资本(HamiltonLane)董事总经理夏明晨,海通开元董事长张向阳就“看多中国”话题分享了看法。本场论坛由德同资本总裁、创始主管合伙人田立新主持。

以下为“第13届中国投资年会”“透视中国机会”论坛精彩实录,投中网整理。

田立新:各位尊敬的来宾,早上好,很荣幸有6位大咖帮助我们大家分享关于我们看多中国,未来机会的展望。先是老规矩,每位30秒钟介绍自己的机构。

曹宸纲:大家好,我是璞米投资中国区的负责人。璞米是一个全球性的基金,我们有30年的历史,现在在投的是一百亿美元,我们现在正在筹集新的一百亿的基金,投过个项目,在亚洲主要是中国和日本分布的资源比较多。

段兰春:凯辉基金是跨国基金,是由中国人创造的全球国际化的基金。总共管理11支基金,管理规模30几亿欧元,有人民币和外币产品,投资区域是在全球,中国、美国、欧洲、东南亚都有本土的团队和我们当地优秀的项目。投资人也是来自于全球的各大机构和世界强的公司。

顾业池:我是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顾业池,是中国人寿自己的PE。过去五、六年我们投了20、30个项目,在管规模亿人民币,基本上都是直投项目,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头部项目,蚂蚁金服、京东物流、滴滴、Uber。非常高兴与大家交流!

倪泽望:非常高兴来到上海,我是深创投的倪泽望,我是GP也是LP,目前我们管理的基金规模相对大一些,包括母基金和直投基金,一共是有亿。我们投的项目很多,目前为止所投项目达到个。这其中上市公司很多,整个全球市场上市家,A股市场上市家,应该说数量比较大,包括近期的科创板,其中数量也是比较多,欢迎大家到深圳进一步洽谈和合作。

夏明晨:大家好,我是汉领资本的夏明晨。汉领资本是美国的机构,我们专注于私募市场各大类的资产类别。我们成立于年,大概有将近30年的历史,我们主要是为全球的各种大型机构投资人提供私募市场的投资服务和产品。目前我们在管资产是大概亿美金,同时我们大概也有多亿美金的资产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所以是在私募市场业务非常广泛的公司。全球有16个办公室,多名员工,在这一领域是全球领先的公司。今天来的嘉宾里面,我是唯一一个做LP投资的,非常高兴接下来跟大家分享我们的一些看法。

张向阳:大家好,我来自于海通开元,我们是券商下面的股权投资机构。海通证券做股权投资14年的历史了。到目前为止,我们上市和通过并购上市的一些企业,基本上近百家。

田立新:我叫田立新,德同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团队从年开始做PE、VC,目前在管资本亿人民币,主投大消费、大健康、硬科技。

时间关系,我就进入主题。今天峰会的主题叫做“看多中国”。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题,但是我想6位大咖在这里,我们将这一主题细化一下,请每位嘉宾对“看多中国”这一话题讲一点,给大家一些干货,供大家分享。

坚持看多中国、做多中国

曹宸纲:我只讲一点,讲的就是在中国未来的交易,相信这次投中会议所来的人里面,都是和投资和并购相关的,都是业内的人。那对于未来的交易,我是非常看多的。

年,中国总共的交易总额是亿美金。年,是亿美金,3.8倍的成长。而这3.8倍的增长其中有83%是由高科技的行业所带来的。我想在座的大部分人都跟科创、创新和新科技有一些关系,也都反映在了这一交易总额上。中国在过去9年有3.8倍的增长,在未来的10年、20年,随着经济总体量的增长,我对交易总量是非常看好的。

第二个是所有金融资产,AUM(资产管理规模)在亚洲由PE负责管理的资产去年占到全球的26%,这26%里面超过一半是在中国。随着中国GDP在全球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AUM的比例也会越来越高。

第三点是在这里的项目很贵,去年所做的科技项目平均AVER是31倍,整个项目的总平均是14.5倍,而美国是10.9倍。所以在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里面,就反映了一个高倍数,卖不起价钱的东西是不会增长的。所以这个高价值也是我们这个市场交易未来看好的一个印证。谢谢!

段兰春:我们一直看好中国,我们基金原来是以做外币基金、欧元基金为主,但是去年到今年我们一共成立了三支人民币基金。几点来看:第一个全球范围内,中国是唯一一个可以与美国市场匹敌的,不管是在广度、深度以及持续创新的活力上来讲。第二个,中国过去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主要是由消费端的驱动产生的。但是消费端的驱动到一定的程度,包括各种数据和相应的对服务的要求、对产品质量、产能效率的要求,会慢慢延伸到上游的供应链。

我们可以看到从数据上表示,从今年到年,产业端的数据增量将是大大超过消费端的数据增速,并且到年产业端累积的数据总量也会超过消费端累积的数据,所以中国的未来将在整个产业的优化、效率的提升和服务的提升上,加之我们巨大的市场以及人口红利,其实这方面还有非常非常多的机会,相信中国的消费机会更加回到价值投资的点上。

目前我们所设立的三支人民币基金,是世界强的投资人要求我们单独为他们成立的。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大的产业的从业者,他们也是非常坚定地看好中国。与我们而言,对中国市场也是非常有信心的。

顾业池:看多中国这个事,我觉得我是毫无疑问地支持和认可。从保险这几年的发展来看,一直保持着高速地增长。大家都可以感受到,这是行业成长鲜活的例子。

从我们的角度,看多中国、做多中国是具备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理解是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交织的结果。

第一个层面我的理解是技术层面,我们最近看到了多个技术已经在爆发的临界点,新能源、5G、人工智能,这些已经不是还在实验室阶段的新技术,它们已经开始逐步地商业化。大家都知道在过去五年,移动互联网为生活创造了极大的便利,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和价值。所以我们完全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这些技术在未来的10—20年有非常大的机会。

第二个从政策角度来说,我们的政府是非常开放和包容的政府,尤其是从新经济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现在的提法是包容、审慎,包容是在审慎之前的,正因为政府有这样的态度,给我们新经济投资创造了机会。

另外社会变革孕育着非常大的机会,消费升级就不谈了,大家说得非常多。就简单说说人口老龄化,从社会角度这是负面的,但是我们看到里面孕育的机会非常多,如何适应新趋势的要求,包括国家和整个社会、商业体,以及投资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怎样适应和结合,我们觉得这里面的功课非常多。

简单一句话,我觉得综合以上的因素。就像巴菲特所讲的,他的投资建设在美国腾飞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中国有同样的机会。我们正在这一艘船上乘风航行。

倪泽望:题目是“看多中国”,我想去年下半年出这个题目大家还有问号和疑问,但是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大家会有共同的认知和感受。就像早上我去江边走看到了黄浦江的春天,就像黄浦江的春天一样,从股市上来看已经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春天,相信随着一季度的数据这两天即将公布,中国经济上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表现。

对于我们来说,做VC也好、PE也好,更容易感受到经济脉搏的跳动,因为宏观是一回事,但是我们更多的是在微观领域,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应该说我们更有一定的发言权。

我们深创投,投了多家企业,而且是各行各业的企业,有新经济的,有传统制造业的,所以对经济的感知我们更快、更早一些,今年一季度以来,随着技术革命等因素的印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变化,企业正在慢慢转好。包括我们最近准备投的一些企业,都是成长性非常好的企业,包括过去所投的企业,他们转型升级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样的一些力量是在推动中国经济前行。说一千道一万,很多外部因素的变化助推中国经济的成长。

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内部因素,这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人的因素。我们会发现中国是一个将勤奋写进民族文化的国家。所以我们会发现一大批的中小企业,不断地创业,不断地在诞生和成长。我去年看了一家企业,创始人是年出生的,而且创业三年了,还是从MIT毕业的。我也感叹这么小的孩子已经管了人的企业。目前中国有这样一大批的企业,大家去深圳和长三角看看,有很多这样的创业企业,这是中国经济的希望,也是未来。

夏明晨:刚才我说了我们是一家外资的LP,因为在座的投资人和机构是看中国的,所以我们不得不看多中国。我们是需要在全球配置我们的一个投资组合,所以我可以分享一下我们最近的观察。

我们机构也是长期看多中国的。如果你看国际上大的投资机构、大的LP,它如何配置它在全球PE的资产,一般是60%—70%在美国,20—30%在欧洲,10%在亚洲包括中国。所以现在来看,在亚洲和中国其是比较低的。但是另一方面,亚洲的GDP在世界GDP达到25%,光是中国就是18%、19%,这是相当大的比重。相对于GDP所占的比重,我们的PE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再者亚洲为全球GDP增长所做的贡献更大,超过60%的GDP增长来自于亚洲,而中国,是其中很大的增长引擎。我想这一看法不会随着短期的资本市场的波动而变化。

如果在去年下半年问我相同的问题,我仍然告诉你我们还是坚定看多中国的。为什么投中国?为什么投亚洲?这样的争论和讨论每天都在发生,虽然中国GDP的增长有一些放缓,这很正常,因为体量非常大,我们不认为是这坏事情,如果仔细看看中国GDP的增长,结构的变化还是非常可喜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大,国内消费所占比重很大,虽然投资、出口还是大的比重,但是不单纯是投资驱动的经济,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是越来越健康和可持续,另外结构的变化也带给了很多PE投资的机会。

过去二十年、三十年,科技创新和全球化,这应该是全球GDP增长的两大引擎,以后二、三十年依然是很大的引擎。虽然中美贸易战让人产生对全球化的担心,但是从谈判来看,以及美国对中国提出一些要求来看,很多要求甚至对中国是有利的,也符合中国很多结构改革包括金融市场的开放,这都符合中国长期以来坚持深度改革开放的方向。

所以从宏观来看,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拥有很强的信心,也会坚定地投资中国。

张向阳:大家提出这一问题很正常,因为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转型期是三个特点:一个是部分企业被淘汰,所以大家看到很多企业很困难。第二个特点是行业升级、产业升级在加快,行业的集中度加强。很多企业研发的投入、产品的打磨和技术的升级非常快地迭代,而且行业里面很多小的企业被淘汰掉,将市场份额让出来给到头部企业,所以头部企业相对过得要好一点。未来十几年都会是这样的趋势,我们想成为一个发达国家,肯定是每个行业都会形成相对寡头的垄断,所以头部企业越来越突出,这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指标。

第三个新经济的涌动和蓬勃发展。做投资感受会非常明显,对新经济的很多企业,我们看到大家都热情,所取得的成果也很喜人。所以这三个特点是在我们转型期特有的特点,而且这三个现象会维持很长的实践,因为转型快慢取决于很多的因素,而不是说马上就会更新和反转,这不可能。

我觉得有几个条件没变化,所以看多中国是毫无疑问的。首先,政策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其次,我们是最大的新技术应用场景和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很多新技术的使用场景、应用场景在中国。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中国人想做事情,他们的付出远超过“”。从我过去看到的高新区里面的年轻人都能感觉到,尤其是创业者,他们是自觉地做事情,想做事情,并不一定是为了财富,而是真正地想做事情,虽然财富也是很多人的追求,这是很重要的驱动力。

再一个不缺钱。去年美国股权投资0亿美金,中国去年超过了美国,超过了0亿美金的投资,所以大量的钱投在了新经济方面。而且在新经济的应用方面,很多都是我们走在了前面。比如说AI的应用在工业上面、应用于医学上面。我们看到一家企业将AI用在肺部的筛查,现在有医院使用,大量减少医生的劳动强度,漏诊率下降,很多小的结节它可以看到,这是对人类更大的贡献。所以不缺钱、环境稳定、政策又支持,为什么不看好中国呢?没道理。

田立新:感谢张总,非常诙谐,是最热门的话题。关于看多中国,我分享一点,我这边最看多的还是中国的创业者。因为我和团队从年开始做投资,经历了19年,的确在不同的阶段是有不同的创业者,但是只简单说一点,现在的创业者各具风采,有海归派的,如我们投资的制药企业,全球首创新药都在中国发明,这样的创业者全球都是可圈可点的。还有一些本土派,对中国的某些行业具备独特理解,刚才我介绍我们对中国的大消费非常感兴趣,那中国的群体,尤其是现在90后、00后,他们对这一群体的理解非常透,这一群体创业也是非常有特色,这也是我们支持他们的原因。

还有现在叫“连续创业者”,成功了一次、二次、还有第三次。当然这当中有近20多年中国PE、VC发展的帮助,已经形成了传帮带的形式,非常有经验和成功的企业家还带领了一批徒弟,这些徒弟又重新创业,所以整个来说,我们看多中国,人的方面,尤其是创业方面我们最看多的因素。

曹总的基金是全球化的基金,也是全球化的GP。所看的机会除了中国还有全球化,问题是中国现在项目的特色,从全球的角度是怎样的?未来发展的趋势有那些可供大家分享的?

中外投资对比的三大区别

曹宸纲:谢谢!不敢说预测趋势,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中国做项目,与在国外做项目的差别,大家可以从这一差别中自己去体会哪些会变成趋势,哪些不会变成趋势。

我做这一行差不多15年了,我以前是上市公司的CEO,所以也可以说是经历了很多的沧桑。我觉得在中国做项目跟国外相比,有三大不同点:

第一个不同点,中国的小股权投资机会远多于并购机会,而国外是并购机会远多于小股权的投资机会。这一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高速成长的产业非常多,那当我的企业每年可以成长50%的时候,谁会卖空股权,傻瓜才卖,但是在一个成熟的产业,这个就不一样。像你投资额大的话,你常常不敢做小股东,因为到时候你退出不了,这是最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在国外所做的项目中,并购项目体量要远大于小股权投资类的项目,而这个是中国刚好是反过来的。

第二个是国外拍卖多,私下交易少,中国是私下谈的生意多,拍卖少。那拍卖是什么?就是我把我自己包装好了以后,我找很多家一起来出钱,最后你会基本发觉讲了这么多友情,在真正出价的时候,发现友情未必跟价钱划等号。有的人跟你说得天花乱坠,买我们有多大的价值,最后出价钱可能出得很低。有一个闷不作声的跑过来出高价,你想说舍不得都不舍得。所以我想未来资产更多的是拍卖。

第三个中国做项目,EQ比IQ用得多,而在国外是IQ比EQ多。因为中国你私下谈判,跟创业者谈判,你要懂对方的心态,知道他要什么,给他东西才会谈下去。而国外是拍卖,没什么感情好讲的,所以那个也要用EQ,但是IQ比EQ多,而中国是EQ比IQ多,所以交朋友、喝酒都很重要。

就是以上这三个不同,但是哪些是我们的不同,大家去揣摩。

田立新:感谢曹总,凯晖是有VC/PE,作为中国的企业,如何与国际接轨更加紧密,更加地互动,这方面请段总分享。

遵循规则善用当地人才中国投资国际化需补课

段兰春:大家可能都同意全球化、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强大实体之一,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到全球竞争中。

过去几年,很多中国企业出去并购,很多投资机构也开始尝试到美国、东南亚去做一些投资。包括中投、国开等“国家队”也尝试了非常多的双边合作的基金。

这些都是中国试图去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发挥自己的力量和发出自己声音的尝试。

但是这个过程中,70%、80%以上的并购都是失败的,很多合作的双边基金,我这里不评价了,因为我们管理的中法基金也是其中的一个。很多中国的VC出去投资,不是以一个主导地位,而是跟当地著名的机构进行合作的投资。

我们的一些企业,在国外的并购公司,即使控股比例达到20%、30%以上,依然没有拿到谈判的机会,没有董事会的影响力。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但是不管是从文化还是影响力上都没有达到我们想得到的目的。

为什么?我想可能是有几点:第一个我们经常说全球化就是本土化,那怎样理解这一事情?中国企业出去,去美国、欧洲也好,我们不要把国内的这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过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曾经有一家很大的国内上市公司想去德国并购一家公司,董事长带着二十、三十人过去了,跟对方开了一整天会。国内公司的人觉得很有诚意了,我们老板都去了,长途跋涉,显示自己非常有诚意。

可是德国的公司反馈是,觉得中国的公司非常没有诚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从德国公司的角度来说,你负责人、创始人,要收购我的大股东过来了,第一个没有阐述你为什么要买我?第二没说并购我们公司后怎样做?第三个到德国来买并购我们的公司,但是没说对整体的考虑和布局,以及公司战略的发展,和你们在欧洲的布局你有什么想法?第四个你来了以后跟我开了会,但是并没有讨论对我们这些管理层如何安排和激励,以及后来的治理是怎样进行。以德国人的角度,他觉得你中国人过来不知道干吗,很友好地握了手就回去了,这是非常大的文化上的差异。

第二,要真正融入国际市场,我们不仅仅是出去投了一个项目,如何拿到世界一流投资人的钱,获得他们的认可,这是很重要的。

第三,有没有真正到想要去的国际市场,招募到当地真正优秀的人才加入我们,打造全球最优秀的团队。就像华为,大家一直说是华为中国全球化做得很好的公司。华为的打法是在每一个地方都能以当地的机制招到当地优秀的团队,熟悉当地的法规、政策、激励去人才加入自己。我们在国际化上也要注意到这一点,包括国内的VC、PE。

还有一点在监管上,我们在国内的监管,和我们在美国、欧洲经历的监管的要求和严格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多同行在适应国外监管方面,可能需要一个很大的调整。

第四,投资论和方法上,就像曹总提到的国外简单很多。在欧洲,我们主要做并购,因为在国外没有Pre-IPO和Growth这一阶段。VC都是一样的,但是在PE主流是用杠杆收购,杠杆收购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的知识和交易的设计,以及跟投行的关系,这些都是中国机构要学习的东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参与世界的经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也伴随着中国投资的国际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摸索并积累经验,同时要更加开放的学习。尊重当地的文化和运营的制度,用真正当地主流的方法,去做当地最好的项目,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国际化的事情做到“润物细无声”。

田立新:顾总代表国寿,也是所在大咖里面唯一的险资做PE的。给到您的问题是,从险资的角度来说,对VC/PE里面的特色发表您的见解,谢谢!

“水”少基金大对回报率和管理要求更高

顾业池:简单说一下,保险公司做PE,本质上来说是我们整个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中的小环节。保险公司80%的钱是在固收和现金类的资产配置。股权比例以监管比例是30%,实际上来看,主流的保险公司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的层面。这里面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公开市场,真正在股权领域所配的比例比较小,3—5%的状态。

为什么配PE?总体来讲,我们还是愿意多承担风险,实现收益的调节。总体来说,我们的收益值还是有些期望的,这是保险公司做PE的逻辑。和一般PE相比,我觉得我们还是有一些特殊性。比如说我们可以承受一个更长期限的退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长期持有。但也有会对当期的财务收益、对分工和净利润是有一些要求。总的来说,既然是做PE,还是遵守市场的规律,和大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近期对市场的一些观察和理解。

首先,资管新规出来以后,这个市场的资金供给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也拿到了一些相关的数据,无论是从基金的募集数,还是从基金募集额的角度来说,在过去几年,相较以往出现了30—50%的下挫,也就是“水”少了很多,跟银行理财基金不能做PE错配有关系。

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明显冷静了很多。过去三、四年我们做项目很痛苦,尤其是头部项目,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投资人,议价能力很小。去年下半年,我们感觉到降温,无论是价格还是保障的条款。

第二,我们观察到“退出”这件事在过去中国PE市场来看,还是一个值得所有人认真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坚定地看多中国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