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前的上海人经常去哪“白相”?很多老上海人都会脱口而出——“大世界游乐场”,这座现在位于西藏南路、延安东路转角处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是好几代上海人共同的回忆,“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这句话,足见当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今天就来一起看看它的精彩↓
上海大世界的三次转变
先来说说它的“外貌”,以时间为脉络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现在的大世界夜景基本雏形期。年,建成之初的大世界游乐场,外观是一栋三层楼,实际只是二层砖木结构建筑。一楼是由原木搭建的戏台和共和厅茶厅,空地为溜冰场和跑驴场,也是表演的主要舞台。二楼则是说书台和杂耍台,所谓三楼其实包括三个观景的四方亭子。
年大世界的样貌
扩建提升期。至年间,场内新设了乾坤大剧场,成为馆内内部最大的剧场,专门用于京剧演出。另外还新增了很多地方剧场,如昆剧、影戏、滩簧和苏摊等,这一系列扩建使得场所规模和档次有了很大提升,综合竞争力得以增强。
20世纪20、30年代大世界
转型定位期。年,游乐场将原来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改建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底层为欧式风格,二、三层为中国传统式样,尤其是那座巨型塔楼,现如今已成为大世界标志性的建筑。游乐场内部的剧场设置,采用了当时较新的舞台结构。同时,在一楼的表演场与各层剧场之间,架设了天桥和回廊,既增添了结构布局的美感,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当时上海的游乐场中为首创。
“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
的上海大世界
20世纪50年代大世界表演杂技汽车走壁
有听头:当时大世界的游乐项目,以中国传统戏曲曲艺为主,在初创时期,共计有二十多种表演类节目,既有越剧、扬剧等地方戏剧,也有三弦拉戏、太平歌词等特色戏种,可谓是百戏杂陈的戏剧集合。
20世纪50年代大世界中央露天广场观看演出
有看头:随着剧场规模和种类的扩充,游乐场的表演项目也逐渐增多,后来又相继添加了海派魔术以及滑稽剧、独角戏和说唱弹词等,让游客一饱眼福。
20世纪60年代哈哈镜
有玩头:为了吸引年轻人前来光顾,还引进了高空飞船、机器跑马、高椅旋转、高轮升转和秋千荡船等项目。这些游乐项目对于当时的上海市民而言,很多都是前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鲜花样,自然会有很多人前来一睹真容,或者亲自体验一把。因此,大世界游乐场开业后生意越来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上海诸多游乐场中的标杆。
保留历史风貌,提升建筑格调
如今的“大世界”已走过了余年的历史,她就像一位历史老人,见证了上海这座光荣而伟大城市的变化。年为庆祝大世界百岁生日,完成了大规模的修缮工作。
大连廊修缮前后对比
修缮前的马赛克地面、踢脚、柱托情况
按原样修复后的马赛克地面、踢脚、柱托
在专业团队的多次规划、论证下,“大世界”经过了一系列精心修缮,为市民展现了一座原汁原味的“大世界”。建筑外观保留了原来的浅乳*色,建筑重点保护部位,如现存梁饰、门套、地面马赛克、水磨石踏步等,统一进行原样复刻,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提升了建筑的格调。窗户还原成了老式的木质窗框,流露出浓郁的海派建筑气息。
另外,中央12根圆柱支撑的多层六角形尖塔原本为封闭式空间,被改造成了半露天阳台,这一设计也更加符合历史上“大世界游乐场”的外观。
“大世界”的华丽变身
年,成为了“人民游乐场”;年改造为“上海市青年宫”;年恢复原名;年建筑百年之际,“大世界”再次华丽变身,重新对观众展开笑颜,成为上海文化新地标。
全新亮相的“大世界”,在方式上保留了原先的文艺演出和娱乐业态的形式,集传统戏剧戏曲、杂技魔术、民间民俗展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外优秀歌舞表演为一体,同时也展现国际先进、时尚的娱乐手段,包括多媒体秀、动漫、互动娱乐等。
在内容上,充分依托“非遗”品牌,打造“非遗”高地,一是建立非遗原生态展厅,提供展示互动、交流研讨平台,二是成立传习教室,为传承人、匠人与爱好者提供互动学习社交平台。百年大世界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海派文化在“白相”过程中深化、弘扬和传承,绽放新的光芒。
“大世界”的华丽转身,将记忆深处的城市之美、建筑之美、技艺之美重新找寻回来。每个老上海人心中,都有一个大世界,许多人到“大世界”感受上海,也通过这里看世界。
建筑打卡点
哈哈镜
大世界中的哈哈镜,是它的标志。12面从荷兰运来的哈哈镜,从大世界开业就一直都在。人们到了大世界,在观看节目表演的同时,还会到哈哈镜前去开心一刻。站在哈哈镜前,人一会儿变成又高又长的“细条条”,一会儿又变成又矮又胖的“肉团团”,一会儿头大身小,一会儿腿长臂短,镜子里可以变幻出一个人的不同形态,常惹得游人忍俊不禁。
大连廊
连通大世界各处的超级大连廊,成为了非遗杂技、歌舞、群艺表演的主舞台,是大世界现如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最晚入馆时间为16:00),每周三闭馆(国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