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昨天举行,我市2人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8人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其中就有我们普陀的陈帼英!
陈帼英陈帼英,女,汉族,年12月生,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街道居民,上海巴士电车有限公司退休职工。
一起来看看她的故事吧
↓↓↓
结婚30多年来,两位老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夫妻情深,互相鼓励,一路扶持,这份感情经历了岁月洗礼,历久弥坚。他们说,爱是责任。他们共同直面病魔的精神以及不离不弃的爱情,深深地打动着街坊邻居的心。
“30多年前,他救了我”居住在真如镇街道真光六小区的陈帼英阿姨今年67岁,她与丈夫张允庆相识于崇明长江农场,彼时她19岁,张允庆18岁。
陈帼英与张允庆合影
农场的生活枯燥又艰苦,种地、插秧、挑土、摘棉花……这些繁重的农活,让瘦小的陈帼英颇感吃力。每逢这时,善良的张允庆总是默默地帮上一把。投桃报李,心怀感激的陈帼英也会时常帮他洗洗衣服。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两人在崇明一待就是10多年,在相互关怀中,两颗年轻的心渐渐走近。
平静的生活在陈帼英28岁那年发生改变。那一年,她被查出患上甲状腺癌,这无异于晴天霹雳。陈帼英不敢把事情告知年迈的老母亲,面对手术告知“家属签字确认”一栏,当时还不是丈夫的张允庆毅然决然站了出来,“我来签!我陪着你!”张允庆承担起家人的责任,签下家属告知书,让陈帼英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很成功,但医生预言陈帼英可能只有3年的生命。28岁,如花的年纪,青春尚未绽放。面对巨大的打击,陈帼英欲哭无泪,甚至想过放弃生命。因为怕拖累别人,她多次拒绝张允庆的关心,张允庆的朋友也曾劝他抽身,连陈妈妈都婉转地对张允庆说,“小张啊,我知道你对她好,我收你当‘过房儿子’吧。她现在身体这样,还不知道能不能治好,你要受拖累的呀。”
痴情的张允庆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陈帼英,“相信我,你一定能好起来。”当时陈帼英因为身体原因已经回到市区治疗,张允庆还留在崇明。
为了看望陈帼英,他不辞辛苦两地奔波,给她买营养品、做好吃的。他想方设法为她治病,到处打听药方,还自告奋勇去中药房给她配药,由于人多,张允庆每每要从晚上排到清晨才能排到,期间更是整夜不敢合眼……这样的状态,整整持续了4年。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陈帼英奇迹般地生活了一个又一个3年。讲到这里,陈阿姨的眼角泛起泪光,“没有他当初的坚持,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个身体健康的我!”
日久见人心,被深深感动的陈妈妈对女儿说:“帼英啊,这么好的男人,你一定要嫁给她。”其实在陈帼英的心里,早已认定他。
此后,两人开始了异地恋,陈帼英人长得漂亮,性格直爽,常有人要给她介绍对象,但她都不为所动,一门心思等张允庆。年,张允庆从崇明调回上海市区时,陈帼英已经33岁了,两人终于结为夫妻。
祸不单行,丈夫重病缠身原本以为生活从此春暖花开,然而,残酷的命运又一次降临到两人头上。
结婚没多久,一场席卷全上海的急性甲肝爆发,张允庆不幸染病,命悬一线。医院没有床位,患者只能住在单位里,医生上门治疗。经过治疗,张允庆的命终于被救了回来,但身体却因此受到了损伤,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两人的孩子也没能出世。
还没等两人缓过劲来,张允庆又突发脑溢血,医生当即开出病危通知,为了抢救丈夫的生命,陈阿姨不计成本,购买了2万元一针的进口药,在当时这个价格已经可以买一套房子了。
此后,张允庆脑梗、脑中风反复发作,基本上是每隔三五年就要出现病危的情况。屋漏偏逢连夜雨,年,张允庆又患上了尿*症,医院血透两次……“药罐头”的昵称一喊就是30多年。
在苦难中,她挑起了家庭重担第一次生病起,医院,30多年来,医院的“老病号”了。这个“老病号”却有一个时尚的外号——“小鲜肉”,医院的医生们给他取的。医院多少次,住院住多久,身上总是干干净净,头发总是清清爽爽,衣服总是一尘不染,脸上也总是带着微笑。而在这背后,则是陈帼英忙碌的身影。
长期的输液、开刀,张允庆的手臂上遍布针眼,总是淤青着,胸口也留着几处开放式伤口,陈帼英看着心疼不已。给丈夫洗澡时,她总会小心翼翼地先为他包好伤口,再一点点擦洗,每次洗个澡都要个把小时,出一身汗。
“久病成医”这个词用在陈阿姨身上是最贴切不过了,每次都是她第一时间发现先生情况不妙,医院,把老先生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夫妻二人之前都在公交系统工作,积蓄微薄,为了给丈夫治病,陈帼英30多年来没为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但是给丈夫治病花钱,却连眉头也不会皱一下。夫妻俩的兄弟姐妹们看到两人如此坎坷,却又如此坚强,都被他们所感动,常常接济他们。
长年生病的张允庆,变得像个小孩子,对妻子无比依恋。为了让丈夫安心,陈帼英几乎寸步不离。他睡病床上,她就弯在他的脚后挤着睡;每天早上,她买好早点,做好可口的饭菜就立即回到他身边;偶尔她向他“请2个小时的假”,“阿庆,侬在小花园坐忒歇,晒晒太阳,我就在旁边的活动室跟老姐妹说说话,结束了就来接侬回去啊!”“好的,我等侬”!
他喜欢吃光明村的点心,每次出门,她都会推着轮椅带上他,虽然不大方便,也很吃力,但陈阿姨把它当成两人的一次出游,让痛苦的事情也变得美好起来。
30多年不离不弃,深情守护身体感觉好的时候,张允庆会帮妻子做简单的家务,讲笑话哄妻子开心。30多年来,尽管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张允庆从来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痛。“我知道,他怕我心烦。”
患病后期,张允庆爱上了旅游,只要身体允许,常常求着侄子外甥带上自己和妻子一起去外地走走。真正的原因,只有陈帼英知道,“他说,只有在旅游的时候,我才能歇上一歇。”
她懂,这个男人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给予她最后的守护!
“有人让我把他送到养老院,还问我为什么对一个‘药罐子’一往情深?我们是从农场一起走过来,他对我是真的好,很顾家,他说自己已婚了,从来都是跟别的女同志保持距离。当年是他救我,如今换我救他了。我对他,既有感情,又有责任。我是绝对不会离开他的。”同样深情的话,如今换成她对他说。
丈夫去世,难以释怀年8月,张允庆的身体每况愈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请求陈帼英,带他回家。最后的两天里,他已经不能说话。陈帼英给丈夫喂饭喂水,都被吐了出来,他只是用干瘦的手,拉着妻子默默流泪……两天后,张允庆带着对妻子的依恋,带着妻子不离不弃的爱,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陈帼英回看老照片
相伴30多年的丈夫去世,虽然陈阿姨早有心理准备,但心里却像缺了一角一样难受。“原来他就躺在那里,虽然身体不好,但每天都能看到他的笑。他还说最遗憾的事情,是没能给我留下一个孩子……我哪会怪他呀。”
悲伤的陈阿姨,很长一段时间走不出来,整日看丈夫的照片,很少出门,人也瘦了一大圈。
居委会和邻居们都很关心陈阿姨,常常来看望她,有的陪她聊天,有的陪她散步,有的给她送饭,常常说些鼓励和安慰的话。渐渐的,陈阿姨开始走出家门,“老头子在的时候,就鼓励我参加社区公益,如今我还做着楼组长,我就当和他一起在做,也让他放心,我会好好的。”
投身“社区公益”延续大爱丈夫在世时,陈阿姨是小区楼组长,大家遇到问题和困难都会找她;她动员楼组居民积极参与文明楼组创建,为美化居住环境出一份力;她曾经还是小区一名平安志愿者,每周参加小区巡逻。后来,因为丈夫每周两次的血透,与巡逻值班的时间冲突,陈阿姨才退出平安志愿者队伍。
陈帼英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陈阿姨主动与姐妹们约定,特殊时期,大家少聚会;作为楼组长,她把自己的楼组“看”得牢牢的,一家家上门宣传、告知注意事项。“大楼里有的年轻人上班早出晚归,晚上9点、10点、12点……陈阿姨一直耐心地等。”居民区*组织书记潘海燕提起陈阿姨的认真负责,就翘起大拇指。
陈帼英参与疫苗接种志愿服务
小区里进行垃圾分类,因为考虑到陈阿姨的身体情况,居委会婉拒了陈阿姨当志愿者的要求,安排她做其他的公益活动。陈阿姨不仅自己带头做好家里的垃圾分类,看到大楼有人有困难,总是帮一把。大楼里有些上班族来不及在规定的时间内扔垃圾,陈阿姨就让他们把垃圾分类好后放在门口,自己出门倒垃圾时“带一把”,小举动解决了大问题,也带动起楼道里互帮互助、认真分类的好习惯。
前几天,陈阿姨向小区长透露了一个秘密,在丈夫张允庆住院透析期间,夫妻二人遇到一位需要抢救的病友,急需用钱,两位老人慷慨地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6万元,借给了这位病友。虽然最后没能挽回病友的生命,6万元借款也还没被全部还回来,但是,陈阿姨不悔当初,“能帮到别人就帮一把,是我和老伴共同的心愿。”
30余年来,陈帼英不离不弃照顾患病丈夫,无怨无悔承担起家庭重担。尽管命运带来了不幸,但是乐观坚强的陈帼英用瘦弱的肩膀对抗着苦难,用“大爱”续写着人间温情。
记者:普陀区融媒体中心真如分中心
编辑:王雨思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彰显区域特色,凸显优质均衡,办好家门口的学校
普陀区10月份生活垃圾分类考评情况出炉!
创全国文明城区,普陀每天不一样
普陀区与中国有色集团深化合作
进博会首日,普陀参展企业签下首单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