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上,
人念人,才能近乎;
心捂心,才能热乎;
情惜情,才能暖和。
人如此,城亦如是。
我是三明
福建省下辖地级市,
位于福建省中部连接西北隅,
四周环山,人口万。
你是上海
有着“魔都”之称的超级大城,
东海之滨,
人口将近万。
公里的距离,山与海的遥望。
可是,我们从来如此亲近。
这份亲近,
是历史的姻缘造化;
这份亲近,
是在我懵懂蛮荒时,
你牵着我牙牙学语的深情。
60多年前,
那个火热的年代,
因为你的到来,
一座全新的城市在山间拔地而起。
△60年代列东全景图
当年建设“小三线”,全国10万大*支援三明重工业基地建设。是你们,成千上万的上海兄弟姐妹们,风风火火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从大都市,带着先进的技术,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到了这里。
那是个怎样艰苦的年代啊!
没有房子,你们自己造;没有食物,你们自己种。可就是这样,靠着披荆斩棘、肩挑手扛,你们和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同志们,帮着我们建起了这座工业基地城市。
从年到年,短短十来年,以三星糖果厂、立丰染织厂、永久皮鞋厂等为代表的18家上海轻工企业迁入了三明,这是一股怎样蓬勃向上的力量。
△年三明食品厂大楼(前身为上海三星糖果厂)
△60年代食品厂工人参与厂房建设
正是这股力量,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因为你们,这座城市,从此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了新的名字——三明;也因为你们,这座城市,从此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笛一声,车轮滚动,
数以万计的上海子弟
跟随列车向南飞奔入明。
来明时,满头青丝;
再回首,已是华发成霜。
那是你们最好的年华。
那也是你们赋予这座山城的美好年华。
那么多的付出,我们都记得的呀。
翻翻当年的报道——
△建设中的热电厂
这是年10月20日,上海姑娘们刚来这里时,热电厂的厂房刚开始动土,住处就连一间像样的工棚也没有,用水可就更困难了。倔强的姑娘们可没因此动摇,每天起床只用干毛巾擦一擦脸就去上工了,谁也顾不上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唯一的信念就是学好技术,‘没有今天的艰苦,哪有以后的甜呢?’小姊妹几个总是这样互相勉励。
看看老建设者们的回忆——
△年福建省三明市立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庆典
“*支部一班人身体力行,做出榜样。书记沈相如带头表决心,带着老母,和在外厂的妻子及4个儿女举家搬迁。工会主席傅春连,也决心搀扶70多岁老父母和妻子、儿子全家6口随迁……”原三明印染厂保卫科科长陈谦林在《三明印染厂迁建过程回眸》中这样说。
△年三明印染厂产品宣传
……
情深缘亦深,
曾经的相助,
从来未敢忘。
沪明小学、沪明路、沪明新村……在三明穿街走巷,遍处可寻的上海元素,是我们铭刻这段感情最质朴的方式。
上海,
永远是三明心中最好的上海。
时间车轮往前,
可是感情从未曾淡。
你们说,
三明是绿色的,
要来这里的山林走一走,
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
你们说,
三明是红色的,
要到这片红土地上转一转,
感受感受长征出发地的历史。
你们说,
三明,那是安过家的地方,
总要回来看一看的呀。
于是,
一趟趟专列连起了相思;
一场场合作让我们双向奔赴。
可是,
刚刚过去的3月,
对于我们而言,
是多么的魔幻呀。
月初,国家正式确定我们两座城市对口合作,期待着再一次相携共进,期待着再一次合作深化,可是蓝图还没来得及展开,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事项都按下了慢行键。
新闻里的数字,
让我们揪心——
亲爱的上海,
你一定要好好的啊!
所幸的是,
当看到朋友圈里上海的挚友们穿上防护服装加入志愿者的队伍;新闻画面中,静态管控下的城市,尽管没有昔日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却透着沉稳与从容……
我知道,
上海,终究是最好的上海!
这座超级大城的“大”,不仅仅是因为城市的体量、经济的总量、地位的举足轻重,更是因为在困难面前这份顶天立地的精神,用众志成城、坚韧不拔,在天地间书写了器宇轩昂、独一无二的“大”。
都说,最美人间四月天。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疫情,
现在的你,可能已经在天芳悦潭泡温泉,也可能在“百味俞邦”品小吃,又或者,乘着一片竹筏,从上清溪顺流而下,领略赤壁丹崖……
△沙县区俞邦村
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疫情,
现在的我,或许已行走在霓虹璀璨的*埔江畔,欣赏着上海外滩夜景,又或者,正漫步于满眼亭台轩榭、小桥流水的江南古典豫园……
这场疫情,
打乱了我们的计划,
但是,
我们之间美好的约定,
被心照不宣的封藏。
相聚,会因为期盼而更加美好。
相守,我们一直在一起。
相信,阴霾散去,
花再开,月更明,
我们必将携手奔赴更美好的前程。
感恩上海,同舟共济!
原标题:《沪明情深!三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