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16日讯每周三天,一辆白色的四轮电动车均会出现在蔡甸区九康大道上。
骑车者刘敦炎老人是蔡甸经济开发区(奓山街道)兴力村村民,车后坐着的是他的老伴吴小运,一位尿*症患者。
从兴医院,单程26公里。
这样的单骑载妻送医之路,81岁的老人刘敦炎走了12年。
八旬老人自带生物钟,每天凌晨4时30分起床
刘敦炎拿湿毛巾为老伴擦身体。 通讯员吴亭 摄
9月7日,星期三,医院透析的日子。
凌晨4时30分,天未亮,刘敦炎自然醒来。因为12年的日常,这位自带生物钟的老人,每天早起已不再需要闹钟。
穿衣、起床、洗漱之后,刘敦炎移步厨房,淘米、煮饭、温菜。
一系列的动作,老人始终轻手轻脚、小心翼翼,避免发出任何声响。他怕影响到还在熟睡的老伴。
每天晚上12时睡觉,第二天早上4时30分准时起床,刘敦炎已养成习惯。“婆婆白天吸氧2小时,睡前吸氧3个小时,我要在边上陪着。等处理完一些家务也就接近凌晨。”他说。
煮完饭,炒好菜,天光放亮,时针指向6时。
刘敦炎转身进房,轻拍睡梦中的老伴:“起床咯,穿衣服咯。”
吴小运睁开眼睛。刘敦炎单腿跪到床上,双手扶老伴坐定。吴小运爱干净、爱美,刘敦炎为她挑选了一件翠绿色印花短袖衬衣。
刘敦炎细心地为老伴滴眼药水。
记者张衡 摄
穿戴整齐后的吴小运,在刘敦炎的搀扶下起身下床,洗漱后坐到客厅中央的餐桌前。
桌上的清炒娃娃菜、藕片烧肉还冒着热气,刘敦炎端起妻子的饭碗,用筷子挑起一小团米饭放入自己口中,确定不会烫着嘴后,在吴小运的耳边耳语:“不烫了,吃了我们就出发。”
“婆婆不仅有糖尿病及并发症尿*症,还有心脏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老年病。稀饭、肥肉、鸡皮、动物内脏不能吃。”谈起对老伴的饮食照料,刘敦炎很有心得。
为了给老伴加强营养,他每个星期还会熬一次脊骨汤,“汤也不能多喝,喝多了水排不出来。”
吃完早饭,吴小运说腿上有些痒,刘敦炎俯下身子轻轻地为她挠了挠,并打来一盆温水打湿毛巾敷在她的瘙痒处,之后又拿来药膏细细涂抹。
刘敦炎伸出双手,他的指甲修剪得干净干净,“长了容易挠破,糖尿病患者皮肤破了不容易愈合。”刘敦炎说。
怕老伴摔着,他用被单把两人捆在一起
刘敦炎用四轮电动车送妻就医。 通讯员吴亭 摄
上午7时30分,搀扶着老伴上了自家的四轮电瓶车,刘敦炎开始了当天带妻的求医之路。车上还装了一部轮椅和一只菜篮子。
菜篮子里装有当天的午饭、水壶、眼药等物品。
从家里到位医院距离约26公里。尽管家门口通了公交,但刘敦炎依旧选择骑四轮电动车往返。
老人解释,老伴坐公交不方便,骑车可随时停车,她能下车歇歇。
这辆带窗的四轮电瓶车,能遮住风雨。由几片旧床单裁剪而成的遮阳帘,能为老伴抵住日晒。
回首12年夫妻俩一同走过的路,刘敦炎感慨:路程远,已经骑坏了两辆电瓶车,“但只要婆婆活着,一切都值得。”
“去年这个时候,我骑车带着婆婆走到10公里外的常福街上,车突然坏了,车行老板把我们接到店里,检查了车子说不能再用了。”刘敦炎说,老伴看病耽误不起,可他身上又没有现金,只有求助于远在广东工作的两个儿子。“两儿子孝顺,心疼母亲。打完电话5分钟后,他们直接打了多元给车行老板。”
最初的8年,医院接受治疗。
病床前,刘敦炎为老伴脱鞋。 记者张衡 摄
从村里到街上赶公交有近7公里路,两人到了汉阳再转一趟公交,耗时也接近两小时。
“那时从村里到街上的道路,还不像现在这样好走,高低起伏,道路坑洼。”刘敦炎说,好几次,婆婆还从电动车上摔了下来,“没办法,我只好用被单把婆婆和我捆在一起。”
年,蔡甸区民*部门主动找到刘敦炎,为医院,并为其购买了商业保险。
“医院看病,医疗费可以报销的比例不高。”刘敦炎说,现在有新农合和商业险两个保险,看病基本不再为钱发愁。每年*府还会发放困难群体补贴,逢年过节,也有志愿者前来送些米、油等物资。说到这些,老人的脸上流露出笑意。
纸片上,一串密密麻麻的数字写满深情
刘敦炎在纸片上记下密密麻麻的数字。
通讯员吴亭 摄
上午9时30分,刘敦炎骑医院时,被汗水打湿的衣服已紧贴在他的后背。
“预约的12时30分透析,大概4时30分下机。”刘敦炎说,清晨出门凉快,下午回家恰好可以躲过中午的太阳。
医院8楼透析室,刘敦炎的手机铃声响起,来电显示为远在广东湛江的大儿子。电话里,大儿子告知刘敦炎,妈妈想吃的海鲜,他已发快递,让老人注意查收。
“小儿子每天一个电话问候,大儿子内向些,不像小儿子会表达,晓得妈妈爱吃海鱼,经常会快递一些回来。”谈起儿子,刘敦炎嘴角上扬,疲惫的脸上露出笑容。
刘敦炎扶老伴到透析室门前的医疗电子体重秤称重,并将体重记录在菜篮里的一张小纸片上。
纸片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一串手写数字。刘敦炎说,这是老伴每次透析前后的体重数据。
“刚刚量的是54.8公斤,星期一透析后的体重是51.6公斤,体重增加了3.2公斤,这说明婆婆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星期一透析前的体重是53.2公斤,比上周五透析完仅增加了1.6公斤,这次增加了一倍。”刘敦炎说,他把每一次的数据记在纸片上,只为心里有数,了解老伴的身体状况。还可根据这些数据与医生商量治疗方案。
刘敦炎与医生交流。
记者张衡 摄
医院血液透析室医生余运*表示,吴小运透析12年,还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老年病。她能坚持至今,离不开刘敦炎老人的悉心照料。
2个半小时的等待过程中,刘敦炎忙个不停。
先是将保温杯里的开水倒入瓶盖放凉后再递给老伴。吴小运喝过水,刘敦炎又从篮子里取出眼药水,为老伴细心地滴上。还不时为老伴揉揉腿,并搀扶她在候诊大厅走走转转,活动筋骨。临近饭点,刘敦炎拿出饭盒递上,让婆婆先吃,刘敦炎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眼里透露着温暖……
候诊大厅墙面上的时钟指向12时15分。刘敦炎起身,佝偻着背,慢步推着吴小运进入血透室。
4小时的透析时间,也是刘敦炎难得的休息时间。他靠在候诊大厅的椅子上,疲惫地睡着了。
“少是夫妻老是伴,走了一个就不好办咯”
刘敦炎与老伴商量当天透析治疗方案。记者张衡摄
12年风雨送医路,之所以能坚持,用刘敦炎话说,照顾老伴一生是他结婚时的承诺。
年,27岁的刘敦炎经婶娘介绍,认识了邻村18岁的姑娘吴小运。刘敦炎长相帅气,性格开朗。吴小运温柔贤惠,种地麻利,两人一见倾心迅速定了婚期。
“以前家里穷,我父亲给我修了一间土坯房。结婚那天也不敢请客吃喜酒,只请了邻居,还把婶娘家的家具拖过来充门面,结完婚又送回去。”刘敦炎说道。
那些年,刘敦炎在蔡甸城关武汉市第二造纸厂工作,一个月休息一两次,每次休息也只能在家待一天。家里十亩田、一头牛、一只猪,耕田、耙地、栽秧、割谷样样都是吴小运一个人干,还带大两个孩子。
“以前没有机械打谷机,全靠人力,是个苦活。吴小运经常一人干到半夜。湾子里的人都知道她勤快,喊她‘能干人’。”刘敦炎说,他不会种地,吴小运也不指望他下地帮忙,总说他工厂上班辛苦,回家了就好好休息。
刘敦炎陪老伴量体重。
记者张衡 摄
年刘敦炎退休,二老被两个儿子接到广东湛江。刘敦炎看守电厂大门,老伴在宾馆帮忙洗被单。年,吴小运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尿*症。
“婆婆患糖尿病可能在我退休前就有了。有次湾子人看见她在田里劳作,突然乏力昏厥,等缓过来又继续干活。”刘敦炎说,因缺乏健康知识,当时大家都以为是小病,医院检查。
刘敦炎说:“她从未嫌弃我年纪大,日子苦,不会种地,工作不顾家,脾气还大。她处处迁就我,结婚51年从未红过脸。不管她现在如何,我愿意一直陪她。”
兴力村书记朱会荣说,这对老夫妻在当地几乎人人知晓,他们的经历被街坊邻居广为称赞。
在兴力村,每逢傍晚天气晴好,村民们都会看到吴小运双手紧抓着轮椅把手,慢步行走,刘敦炎则佝偻着腰小心翼翼跟在后面。
有一句话,时常被刘敦炎挂在嘴边:“少是夫妻老是伴,走了一个就不好办咯。”
(长江日报记者张衡 通讯员徐兵 周雄视频:记者胡胜)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