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疫情期间,这家闭门不闭诊的医院里,故 [复制链接]

1#
王家怀医生北京中科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wh/341659.html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会生产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只有监狱仍然处于战时模式,一轮又一轮的集中备勤、封闭执勤,周而复始。

医院(福建医院)作为全省医院,疫情期间坚持“闭门不闭诊”,全体民警职工用爱心和担当,守护着高墙内的一方平安,守护着高墙外的万家灯火。

日前,医院全体民警职工点赞了3名“医管护”,并作为励志榜样,他们分别是担当治疗重任的医生周樑、管人更管心的管教陈长卫、勇敢扛下压力的护士黄春莺。

来,一起看看他们在严峻而持久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如何主动作为,勇挑重担——

医生周樑:

4年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周樑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从医已有15个年头,现在是医院承担尿毒症病人血透治疗重任的医生。4年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是他的日常。

每天早上7时,周樑会和他的团队到血透诊室准备开机前的各项工作。7时30分,开始第一轮为期4个小时的病犯透析。等做完收尾工作,通常是12时左右了。中午1时30分,第二场透析开始,期间要进行各种巡查、突发状况处理。到最后进行机器消毒,已是晚上7时后了。

疫情期间,医院实行的是ABC封闭执勤模式,而周樑和另一名同事是全院唯一实行AB封闭执勤模式的岗位。常态化封闭后,其他岗位封闭10天,他们则要封闭20天,工作时间、工作强度更是其他岗位的数倍。

周樑告诉记者,疫情以来,他在监区一线执勤已近天了。

去年底,医院接收了新犯邱某,邱某患糖尿病、肾病,最早在内科的其他组治疗。今年年初,邱某的肌酐指数升高,并出现胃肠道恶心恶吐、视力下降症状,很快被送往外院做右眼手术,之后又进行经皮肾镜手术。然而,两次手术后,邱某的状况并没有好转,反而全身肿胀,体重最高达到89公斤。5月初,周樑开始为邱某做诱导透析,发现肌酐指数还是降不下来,在跟邱某充分协商后,于7月18日做了动静脉内瘘手术。

疫情前,血透病人通常在外院做完动静脉内瘘手术后,才能回医院做血透。可是疫期病犯若送出去做手术,回来不但要隔离14天,还会给送诊单位带来很大麻烦。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烦,作为主治医生的周樑通过个人关系去外院借了动静脉内瘘手术包,他在医院为邱某直接做手术,解决了病犯和送诊单位的一大难题。

目前,血透诊室有病犯19人,每人每周3次透析。周樑和他的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这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由于疫情期间病犯不能见家属,他们大多情绪较低落。除了给病犯治病,周樑更要医治他们的心灵。他会播放一些轻音乐舒缓病犯的情绪,跟病犯聊天谈心,尽最大努力让病犯放下心理负担。

周樑的女儿读小学四年级,疫情前,她最快乐的日子就是爸爸每周都会带她去公园玩。如今,这一愿望已成奢望。“家里有事时,女儿成绩跟不上时,我却在监区一线帮不上忙。但作为警察、医生、党员,我必须舍小家为大家,只因扛在肩上的是职责使命,更是责任担当。”周樑把对家人的愧疚深深地放在了心底。

管教陈长卫:

年纪最大的他,专管“刺头”病犯

43岁的陈长卫,是医院艾滋病专管区唯一的管教民警,医院年纪最大的一线管教。他所在的病区目前有11名病犯,大多是难管的“刺头”病犯,其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战疫打响,陈长卫第一时间请战,至今已参加四轮封闭值勤,最长的一次封闭了整整50天。在这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除了日常的看病押送、狱政管理、谈话教育、心理矫治,陈长卫还要处理病犯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情绪安抚。他要做的事很多,但对待每件事他都事无巨细、尽职尽责。

6月,病区接收了一名新犯刘某。刘某因贩毒获刑,刚到医院时各种抵触,拒不配合治疗。陈长卫每天找刘某谈话,从家人、爱好等各个方面入手,让刘某放下戒备从被动治疗到主动治疗。现在,只要陈长卫的脚步声在走廊一响,刘某就会主动穿好衣服,迅速准备完毕去做检查。

李某是令陈长卫最骄傲的救治病犯。病犯李某从年起,反反复复在医院住院,哮喘、丙肝、脊柱瘫痪,多种疾病缠身,是个“特大难”病犯。李某几度想放弃治疗,但陈长卫始终给予他关爱,给予他支持。“每个医生和护士都这么用心地抢救你的生命,用最好的药物为你治疗。我们不放弃你,你又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鼓励与温暖中,李某几次被通知病危,又几次奇迹般地生还下来。

而在陈长卫一心扑在工作的背后,是一个艰难而又辛酸的家庭。妻子患病一年多,他无暇照顾;70多岁的父亲因病住院多次,他分不开身尽孝。每次和双胞胎女儿视频时,她们总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陪我们啊?”“还要十几天!”“十几天是多久啊?”“明天,后天,大后天,再大后天,再……”

“不管是妻子、女儿,还是父亲和兄弟,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我的职业注定我必须冲锋在前。”陈长卫说,只有把装着家庭的这头沉沉地压下去,才能把装着职业责任的那头高高升起。

护士黄春莺:

一个人扛起压力,“随时随地都在”

年,黄春莺从部队转业到医院,她的岗位是门诊护士。

疫情期间,因执勤模式变化,黄春莺和她的搭档要克服医务人员紧缺、工作量剧增的巨大压力,支撑起整个门诊的卫生防疫、医疗救助工作,开展新犯接诊的各项细节,体温检测、打针抽血、防疫消杀、急诊救治,还有二楼的胃肠镜、CT增强各种检查,甚至接听急诊电话。一天下来,她们常常是跑断了腿,喊哑了嗓子,腰板子都直不起来。

黄春莺的爱人是省戒毒系统的一名民警。第二轮封闭值勤执行“一战到底”模式,夫妻俩双双参与一线抗疫,连续40多天回不了家。他们上高一的儿子只能自己做饭或点外卖,一个人默默承受着疫期带来的孤独与恐慌。

“儿子长这么大第一次遇到这种事,第一次这么长时间一个人在家。大人都怕,更何况一个孩子,打电话或视频时,他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总是应道‘快了快了……”黄春莺说,这段经历对儿子而言,是历练,更是成长。

7月1日,黄春莺进入新一轮封闭轮值。临去酒店隔离备勤的时候,部门主任给她打来电话,告诉她:“参与封闭的搭档临时生病了,你只能一个人扛下所有的工作。”

“行!我理解。”黄春莺非常干脆地回了话。接下来,整个医院的门诊护理岗位只有黄春莺一个人在战斗,不分昼夜。

每天8时开始,黄春莺开始一天的连轴转,她主动、豁达、干劲满满,面对工作压力,从未叫苦喊累,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日常工作。一日三餐托同事带,草草扒几口了事;半夜有急诊电话,迅速起床接诊。医生叫她“拼命三娘”,她一笑置之。

这几天,黄春莺的手腕突然肿胀,疼痛不己,活动明显受限,但她缄口不语,直到同事发现。大家建议黄春莺去跟领导反映情况,但她再三摇头:“其他护士要么孩子小,要么家庭事情多,如今常态化封闭只有10天,我再忍忍就好了……”

“随时随地都在”是她积极的工作状态,“忍忍就过去”是她坚持的工作原则,面对高压的封闭状态,面对自身疾病的疼痛,黄春莺咬紧牙关,坚韧果敢,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岁月静好,总有人负重前行。无论是病患还是病犯,在这个大家庭里,没有人会放弃。最后,让我们来倾听下医院“医管护”的心声——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医院,有多少病犯需要治疗,就有多少心灵需要救赎;在医院,有多少“医管护”在坚守,就有多少温暖在抚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