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承载了历史。从年代上海南京路美商公司店招,三四十年代公共租界犹太人商铺店招,到后来的楷体字店招、新魏体标语和行楷体招牌,直至到涂鸦、金属立体字技艺,电脑打印的招牌……诞生于不同时代、处处可见的“招牌”承载了城市历史的痕迹。
随着城市的更新,一些招牌渐渐消失在目光之中。除了用拍摄的方式记载外,如何处理好这些隐现街头的字体痕迹?如何让手写美术字回到招牌之中,为城市留下特别的字迹?4月1日起。上海徐汇艺术馆推出“上海招牌”展,在展示文献图片外,也试图解答这些疑问。
年的一天,作为城市文化观察者的姜庆共到浦东陆家嘴办事,当车驶过延安路隧道的瞬间,他举行相机对着窗外按了数词快门,无意之中留下了一张以文字“WELCOMETOSHANGHAI”(欢迎来到上海)为前景的照片,这是他对于街头字体的最初记录,此后,也断断续续拍摄了几年,但并未成体系。
姜庆共年在延安路隧道口拍下的“WELCOMETOSHANGHAI”年起,姜庆共开始编辑《上海字记》,对之前“无意识”的“收集”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