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内在需要,在静安寺地区开通了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上海正式步入“电车时代”,电车叮叮当当的声音也从此开始在上海的历史中和记忆里回响。
西式马车的传入引发了静安寺一带的第一波城市化热潮。静安寺路筑成后,因地面宽阔平坦,由欧洲输入的西式马车开始渐渐盛行其上。这种新引进的马车一时成为清末沪上最为流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而静安寺路就是一条主要大道。
20世纪初,电车、汽车等机动车引入上海,迅速淘汰了西式马车,成为新一代公共交通工具。无论是电车还是公共汽车,不仅速度更快,同时车身更大,而且车资低廉,适合经常乘坐。新一代的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静安寺一带有多条机械化公交线路相继增辟、延伸,各种商业形态也随之兴盛起来,静安寺一带日渐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城市社区。
上海是在20世纪初年正式步入“电车时代”的,起点就在静安寺。
年4月24日,杨树浦、外滩、南京路、静安寺等处开始破土掘路。至年底,静安寺、南京路、外滩、杨树浦等地的轨道工程相继竣工。年5月,苏州河上外白渡桥和浙江路桥的轨线工程亦全部结束。第一轮建设,所有轨道折合单行轨,约有42公里。
与此同时,年10月1日,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在外白渡桥北堍的北苏州路2号成立,公司总管理处亦设于此,建设车栈于静安寺与提篮桥。静安寺车栈坐落在赫德路(今常德路)80号。车栈内有钢柱支撑的波形铁皮顶厂房一座,面积平方米,还有机器厂、锻冶所、黄铜器、铸造所、电机厂、电线房、木工厂、油漆处及总检查处。栈内的轨道也有米长,修理地沟长达米。
至年的上海电车
年1月31日,英商电车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上试车。2月8日,《申报》报道:“前日有两乘装配完备之电车在新闸路爱文义路开车试行,道旁观者颇为拥挤云。”一系列的频繁试车活动与新闻报道,预示着一种革命性的公共交通工具即将正式登陆上海滩。
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清晨5点30分,第一辆电车从静安寺出发,沿愚园路、赫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向东行驶,穿过南京路(今南京东路),沿着外滩,到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
铺设电车线路后的静安寺路情形
西起静安寺,东至外滩,这条交通干线,全程长3.75英里(6.04公里),顺理成章地成为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的“第1路”电车运营线路。公司将起点设置在静安寺车栈,而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为“静安寺至广东路外滩”。
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年3月5日第一条有轨电车通车至12月底,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开通了8条有轨电车线路:(1)静安寺至广东路外滩;(2)杨树浦路底至广东路外滩;(3)卡德路至虹口公园;(4)北火车站至广东路;(5)卡德路至芝罘路;(6)静安寺路至北火车站;(7)卡德路至茂海路;(8)北火车站至东新桥。线路总长41.1公里,共有机车65辆,均为英国勃吕斯电气制造公司生产的勃勒许四轮短车身有轨电车,头等12席,二等20席,橡木硬座,车身两端为驾驶台,乘客由驾驶台上下。当年行车共计万公里,运送乘客万人次。
自年至1年,又先后增辟了9路(兰路至十六铺)、10路(提篮桥至十六铺)、11路(虹口公园至广东路外滩)、12路(静安寺至提篮桥)等有轨路线。年11月15日,首辟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定名14路,长约1.10公里,南起郑家木桥,北至老闸桥南堍(今福建中路北京东路),全程只有2站。
无轨电车图片来源于网络
鉴于有轨电车的建设工程量相对较大,投入较多,线路调整不方便,自1年后,改为侧重于发展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
年8月13日,华商公利汽车公司开辟上海市区首条公共汽车线路,形成静安寺—曹家渡—兆丰花园(今中山公园)—愚园路—静安寺的环线,沿途不设固定车站,乘客招手上车,拉铃下车。
英商上海电车公司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10月9日,英商中国公共汽车公司的第一条线路——9路公共汽车正式通车,自静安寺开始,沿福煦路(今延安中路)、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至洋泾浜外滩。公共汽车虽然分走了电车的部分客流,但是由于电车主要行驶于人口集中、商业繁盛的区域,而且营运线路更长,营业车辆的投入更多,因而一直是当时上海市民的首要公共交通工具。
资料:上海通志馆
编辑:韩冰融、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