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a_4793212.html??最近接诊癌症以及尿*症病人较多,由于两个不同病种用了同一个方都获奇效,所以今天跟大家讲一下中医特有的“异病同治”以及这个千古奇效方——干姜*芩*连人参汤。
武汉张胜兵亲笔处方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芩*连人参汤主之——《伤寒论》
干姜*芩*连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怎样理解干姜*连*芩人参汤方药组成?答:理解干姜*连*芩人参汤方药组成,温阳补气药有干姜、人参,清热药有*连、*芩;根据方药用量调配关系,再权衡方药温次于热,寒盛于凉,而主治寒热病变证机以热为主,寒为次。
??干姜*芩*连人参汤证汪石山医案:治一人。年逾六十,形色紫,平素过劳好饮,病膈,食至膈不下,则化为痰涎吐出,食肉过宿吐出,尚不化也。初卧则气壅不安,稍久则定。医用五膈宽中散,丁沉透膈汤,或用四物加寒凉之剂,或用二陈加耗散之剂,罔效。汪诊之,脉皆浮洪弦虚,曰:此大虚症也。医见此脉,以为热症,而用凉药,则愈助其阴,而伤其阳;若以为痰为气,而用二陈香燥之剂,则益耗其气而伤其胃,是以病益甚也。况此病得之酒与劳,酒性酷烈,耗血耗气,莫此为甚,又加以劳伤其肾,且年逾六十,气血已衰,脉见浮洪弦虚,非吉兆也。宜以人参9克、白术、归身、麦冬各3克,白芍2.4克,*连0.9克,干姜1.2克,*芩1.5克,陈皮2.1克,香附1.8克,煎服五帖,脉敛而膈颇宽,饮食亦进矣。寥笙注:本案为中宫虚寒,格热吐逆证。患者为噎膈症,非伤寒所致,但病机与干姜*芩*连人参汤之寒邪格热于上焦之吐逆证同,故用本方加味治之。因患者平素过劳嗜酒,气血大损,脉浮洪弦虚,确为大虚之候,加白术之甘温,助人参以补脾胃;当归之辛温,以补血;白芍之酸寒,以滋阴;麦冬之甘寒,生津液,以救香燥所伤之阴;少加陈皮、香附之辛平,以疏气利膈,合为降逆补中,滋阴利气之剂。《伤寒论》说:“伤寒卒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芩*连人参汤主之。”干姜6克、*芩6克、*连3克、人参9克。寥笙注:方用*芩、*连大苦大寒,泄去阳热,而以干姜为之向导,开通阴寒。误吐亡阳,误下亡阴,脾气大损,故以人参补中,俾脾胃得转,并可助干姜之辛,冲破阴格而吐止。汪氏以本方加味,以救前医杂药乱投之失,对证用药,故服五帖而脉敛食进,是亦善于化裁古方之范例。(熊老以其深厚的伤寒论学养及自己的临床研究心得,对古名医经方验案详加注释,会通案中脉因证治,阐明其辨证之要,立法之据,选方之意,用药之理。注文立论确切,重点突出,文笔简洁,通俗易懂,入木三分,真知灼见,每示人以规矩准绳,实为吾辈治学之楷模也。)
关于中医的“异病同治”: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决定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决定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中医看病,经常是望、闻、问、切,又是“号脉”又是看舌苔等等,这是在了解病人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然后中医大夫才能根据病人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而分析出疾病的性质和病因,比如属虚属实、属寒属热,病位是在表还是在里、是在上还是在下等等。中医把分析出的疾病性质和病因、病位,称为疾病的“证候”;把归纳疾病证候的过程称为“辨证”——辨别证候。中医在“辨证”时明确了疾病的性质和病因、病位,按照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在表者散之、入里者清之等原则,确定治疗方案。
??世间疾病千变万化,人的体质也是千差万别,同一种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病人身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特点;相反,不同的疾病,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病人身上,有时又可能出现相同或相似的症状,这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以至于人们很难对许多疾病有透彻的认识。中医概括疾病证候的方法,可以使医生快速、准确地把握各种疾病的本质,使治疗走向正确的方向。
??中医“对症下药”不单对病名既然中医是遵循辨证的结论来确定治疗方案,那么中药就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疾病,而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证候来组方的。所以在中药说明书里,功用、主治介绍的主要都是疾病的证候特点,而没有疾病的病名。就拿“玉屏风颗粒”来说,它的功用是益气固表、散风止痒。凡属卫气不充,腠理不密导致的疾病,不论是表虚受风引起的荨麻疹,还是腠理不固导致的自汗、多汗,许多疾病都可适用,这叫作“异病同治”。相反,同样是荨麻疹,如果不属卫气不充,腠理不密,这种中药就不适用,中医把同一种病,但由于证候不同而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的情况称为“同病异治”。
??由于普通患者不了解中医的辨证和疾病的证候特点,只知道根据病名对照药品的说明书来选择用药,难免产生误解。倒是有些人患了感冒、咳嗽等,不去看中医,自己照说明书选购中药来吃,这种习惯实在需要改改了。因为根据中医“同病异治”的道理,感冒还分风寒、风热、暑湿,咳嗽也有风寒、风热、风燥之差异。选择中药不可“按病索药”,应该按照中医治病的方法“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