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避免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心理咨询师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能治白癜风不复发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b_zx/r4alm4i/
                            

原创享耳外滩教育

看点讨好型人格、取悦症、圣母型人格…这些描述人格特征的词汇,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甚至深有共鸣。倘若用一个词来统合其共性,非“讨好”莫属。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位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讨好型的娃”,但难免担忧是否有未经察觉的养育误区,会导致这样的后果。为此,外滩君邀请到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咨询师张伟娣,结合其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分享如何从养育行为的源头,避免孩子掉入讨好的陷阱。

文丨享耳编丨Amanda

单膝下跪,左手放在胸口的,或许能显得更谦卑些,起码他是这样想的;

高高举起的右手,仿佛在给予什么。但与其说是给予,又看起来像是索取。

图源《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这是美国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VirginiaSatir)在著作中,所描绘的讨好者姿态。这类讨好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中,呈现出“我不重要”的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

扭曲自己,讨好别人,为了什么呢?

多年从事心理咨询的张伟娣老师表示,与其说讨好是一种人格,不如说是一种沟通模式,一种不平等、不健康的沟通模式——在讨好他人时,漠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权利拱手让人,并对所有事情点头。

张伟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咨询师,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杜亚松)工作室秘书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认证的社交技能教育与提升的高级培训师

没有任何一位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讨好型的娃。但是,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养育误区。若长此以往,不良养育行为的“量变”,引起讨好型人格的“质变”,届时再去扭转,肯定非常艰难。

因此,外滩君和张伟娣老师进行了一番畅谈,她从自己多年的心理咨询中,思考出如何从养育行为的源头,避免孩子拥有“讨好人设”。

这3种类型的家长,

最易养出“讨好型的娃”

在了解养育误区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支配所有行为的基本机制,人类行为可以分成两个基本的类别。

第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先天行为,以遗传密码的形式存在。

第二类是后天行为,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而讨好就属于后者。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Bowlby)及温妮考特(D.W.Winnicott),在婴儿发育研究表明:年幼时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与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由此可见,父母在讨好型孩子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要么是孩子努力效仿的行为榜样,要么是能提供重要奖赏的人。基于这两种原因,张伟娣总结出3种类型的家长,最容易养出“讨好型的娃”。

01

讨好型家长

讨好,顾名思义就是不断地去迎合别人、满足别人,或者是过度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对方能看重自己并认同自己。

事实上,有些父母受原生家庭影响,自身就背负着讨好的“十字架”,我们常称之为“老好人”——他们把别人的需求置于高地,而把自己的真实需求埋藏在尘土里。

倘若家长带着“讨好滤镜”向孩子描绘世界,则会不自觉地在言行中,传递出取悦他人的意味。

比如:讨好型家长可能会委屈自家孩子,去照顾别人孩子的感受,甚至捧高别人家的孩子,贬低自家的孩子。

这样长期耳濡目染下,孩子自觉不如人、低人一等。而且随着年龄渐长,孩子极有可能步入父母“老好人”的后尘。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Adler)曾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为了让孩子摆脱讨好他人的不良循环,对于这类家长而言,首要任务是借助养育的契机,斩断自己身上讨好的“根”,为孩子树立榜样。

02

控制型家长

控制型父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管教孩子时采取“高压政策”,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认为对的成长轨迹走下去。当孩子满足了父母的需要,或者达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就会获得父母额外且高浓度的关爱和赞赏。

比如,孩子考分,父母笑脸相迎;

在比赛中获奖了,父母就会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

这时候,虽然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父母爱着的,但与此同时,他的内心也会隐隐担忧。

张伟娣讲述了小来访者们的心路历程:“其实我吃的、玩的也没那么香,因为我提心吊胆的,担心万一下次我考砸了,爸妈会怎么对我,会不会大肆对我否定我责骂我……”

甚至还有一些孩子表示:“我不敢考得太好,生怕考得太好后,下一次考不到那么好,这样前后落差太大了……”

以爱为名义的控制,孩子浸染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将满足父母的期望作为头等大事,讨好的种子也就埋下了。

03

家庭关系不和谐

家庭氛围不好,孩子也容易出现讨好行为。比如夫妻关系不和,总是吵架,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而且事后也没有做一些安抚孩子的工作。

“孩子越小,越觉得父母吵架,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而引起的,孩子会把家庭矛盾不由自主地承担起来。”张伟娣总结道。

孩子以为只要自己做个懂事的孩子,爸妈就不会生气了。所以,孩子会努力要求自己变得更加听话,去迎合父母的想法,努力维护家庭的和谐。

无独有偶,一项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研究发现,父母的婚姻质量越低,也越容易对儿童采用严厉的养育方式。也就是说,夫妻关系不和谐,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讨好行为。

“没有谁生来就是讨好者”。对于已经有类似观念的孩子,家长要明白一点:既然讨好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我们就能帮孩子改掉它。、

讨好者“表里不一”的言行下,

深藏的矛盾逻辑

上面3种类型家长的典型言行,其实很多家长都似曾相识,且不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否有条件,但孩子解码成“有条件的爱”,是显而易见的——我必须达到这些要求,妈妈才会爱我。

“实际上,用满足有条件的需求来换取无条件的爱,这种认知本身就自相矛盾。”张伟娣强调。“进一步深挖矛盾逻辑的背后,其实映射出了讨好者内在的混乱不已,以及低自我价值感。”

如此矛盾的认知,更表现在孩子与他人相处中的“表里不一”。拿讨好型孩子来说,他们和颜悦色的微笑下,藏着空洞的内心。

一方面因为怕被疏远或抛弃,所以选择尽力迎合父母的需求。当满足不了后,他便会全部归咎到自己头上,甚至把矛头毫不留情地指向自己,不断责备和惩罚自己。

在这里,张伟娣借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主人公松子的童年经历来做阐述。

松子的妹妹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因此分去了父亲绝大部分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