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说起中国的城市,没有人不知道“北上广”,因为上海不但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最好最气派的城市之一,其消费当然也不俗,很多单位机构的出差制度对上海都有额外定义,住宿补贴都要高于其它城市。和北京一样,上海也是全国人民最向往的地方。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对于从未去过上海的人来说,上海无论如何也仍是值得一去的地方,尽管当真去了以后,也许有的人会失望。失望归失望,向往归向往。没去过上海的人,还是想去一去,尤其是那些比较“老派”的人。在上了点年纪的中国人的心目中,上海总是代表着优秀和先进,代表着最正宗的现代工业文明,代表着这个文明“雅致的时代”。这是他们从“上海货”那里最直观地获得的感受和结论,比什么书面的说教都更靠得住。的确,在那个物质匾乏的年代,我们生活中差不多每一点小小的改善都是上海和上海货赋予的。那时,能拥有一块上海牌手表、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或一架蝴蝶牌缝纫机,是很能让人羡慕不已的;请别人吃一块上海奶油蛋糕或大白兔奶糖,也比现在请吃生猛海鲜还有面子。
没出过远门的长辈们对上海是无比向往的,尽管一再强调那边也就几座高楼,现在哪个大城市没有几栋高楼大厦,比起北京南京之类的也没有多少历史文化。唯一可看的一个外滩,那人还多得不得了,但长辈很很执拗的说就是想看看,可能还是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和蝴蝶牌缝纫机对老一辈的影响很大。
在国人名眼里,上海有两个名字:大上海与上海滩。从经济开始发展的建国初期到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上海一直都是中国金融中心,它几乎囊括了全中国所有的金融市场要素。上海也是国外中高端消费品牌进入中国的首选地。而且上海已经成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大邮轮母港,每年上百万人次的旅客通过上海选在邮轮出行。说它是“大上海”一点也不为过。
从地理上讲,上海正是这样一个生成于长江入海口的滩涂地带;而从文化上讲,上海则正是中西两大文化浪潮冲击积淀的产物。上海,当然是滩。只不过这个上海滩有着非凡的气派。
实际上,在外地人的心目中,上海滩的名声却似乎不大好。反反复复拍了好几个版本的电视剧《上海滩》让全国人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上海。《上海滩》不仅给我们描绘了许文强与冯程程之间的爱情故事,还给我们展示了民国年间上海帮会内的人物情仇。所以一提起“上海滩”,一般人马上想到的便是流氓、阿飞、小开、殖民者、暴发户、青红帮。人们形成这种概念,不知是因为上海滩原本就是这类人物的世界,还是影视传媒的着意渲染所使然?大约是兼而有之吧。但不管怎么说,上海滩的名声不太好,却总归是事实。它被称为“十里洋场”(最早则被称为“十里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比起北京之被称为“帝都”、“京师”、“伟大的首都”、“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那名声可是差远了。
外地人对上海的态度是复杂和矛盾的。几乎全中国人都公认北京好,其他地方人虽然心里也承认上海好,却不大愿意公开说出来。或者即便认为上海好,也是有保留的。他们宁肯对上海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而不是像对北京那样敬而亲之。上海机遇很多,如果找到合适的工作,待遇很高,但要融入到当地人中则很难。首先,高房价就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其次,获得一个上海户口也是一件难度大于高考的事情,因为很多研究生也不一定能顺利落户。同样,外地人虽然有点畏忌上海,但如果让他们到上海出差,则多半也会兴高采烈。总之,正如《上海:记忆与想象》所说,上海既是众望所归,又是众矢之的。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说:“全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讨厌着上海人。”这话可能说得不太公平、也不太准确,不过也从侧面反映了“大上海”与“上海滩”矛盾的一面。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鲁迅、胡适、陈独秀、茅盾、巴金、郭沫若、瞿秋白、叶圣陶、郁达夫、徐志摩、林语堂、陶行知等一大批文化精英和艺术大师都曾经在上海长期生活,并留下了许多无数佳作。它所创造的“海派文化”,更是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