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吃醋么 https://m.39.net/disease/a_5982997.html最近频繁有肾友问我:
“我看某某科普说,干细胞能治肾病,是真的吗?”
“xx说褐藻粉对肾好,我能用吗?”
“听说xx保健品能补肾,有没有用?”
我按照他们说的去寻找来源,一部分是广告,没什么好说的;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发布者,没有特殊的利益背景,发这些信息纯粹是为了推高阅读数。
笔者做科普十来年,有一条心得:
做科普,不要追求高阅读量
肾脏科普方面,什么样的内容阅读量高呢?
按照笔者自身的经验以及对其它平台的观察:补肾、食疗、性功能、速效、简便的缩水疗法等等,会有更多人喜欢看。但是,本质上无法改变肾脏结局,更多的是耽误患者。
高阅读量,应该作为副产品
写得内容有用,阅读量就会提高;但朝着高阅读去写,内容可能没有用。
就像肾功能好转了,肌酐就会降低;但朝着调低肌酐去干预,肾功能不会好转。
不能把副产品当做目标。
(当然,阅读量高了,平台会付给作者更多收益(稿费),对作者有用;但对于读者、患者来说,没用)
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谨记:
不能什么东西看得人多,就写什么。
一个科普作者,看着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喜欢,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事情——但很多时候,医生需要抵制住这种诱惑,反思自己的内容是不是真正有价值。
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是分析和改进当下的不足和缺陷,追求更好的医疗质量与患者疗效。若没有疗效,只是刷数据,读者多10倍也是枉然。
如果说补个肾、吃个速效东西就能让肾脏变好,你好我好大家好,一片祥和。要是真这么简捷,那我国多万尿毒症患者是从哪来的?
我做科普,不是为了迎合读者,而是为了改善读者。这条路注定不会很容易,也注定不会有大数据和高稿酬,但有一点——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结局。只要有这一点,就值得去做。
undefined
为什么我这么反对刷量?
笔者是河北人,就是那个运用衡水中学模式、高考分仍然上不了清北的省份,求学过程中充满了题海战术,追求的是“量”。
后来在学术生涯中,发现全国都一样,学者的晋升、评选标准就是“数数”:以论文数量论英雄,而潜心钻研、以做出原创突破为己任的一流人才,往往不符合这些条件,埋没了多少人才。中国工程院前院长徐匡迪院士就公开说过:中国不少颠覆性技术被专家投票投没了。
为什么呢?因为开辟原创性的成果,不属于“热点”,量少。
我国的很多科研工作者,和诺奖得主做出了同样的成果,厉害吧?但为什么诺奖不颁给我们呢?因为一个是开创、一个是跟进。
我国科研的特色是“追踪、跟进国际热点”:别人开辟了什么原创性的突破,国内就赶紧跟进、上“量”。谁跟得紧、量大,谁就是优秀人才。
以数量而论,我国的研究成果远超美国,举世无敌。但一到制定指南、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还是老老实实地参照美国制定的指南。
现在我国也认识到了自身科研模式的弊端,正在建设一些「研究特区」:不看产量、不看头衔,研究者的任务只有一个:做出原创性突破——只追求这1个标准。在「研究特区」之内,才能为研究者“减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科学是这样,科学普及也是如此。我看各大媒体平台同样应该建设“科普特区”:别说阅读量有多少,看看你的知识点,是不是有显效证据支撑?是不是经得起临床实践的严格检验?
医院的工作评价也是如此:你科室的患者,在疗效评比中是不是占优?占优就颁奖,不占优就看人颁奖。
医疗科普,最终目标是改善患者的结局,不能被“量”遮住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