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上海人面前提到“大公济世”“利济大众”“心存济世”这些颂词,容易让人联想到坐落在虹口苏医院(医院更名为医院)。它最初是由法国驻沪总领事委托天主教江南传教士筹备,建成之后由法租界公董局和工部局共同管理,原址在法租界,所以又被沪上居民称为“医院”,以有别于由英国伦敦会创建、英国医生为主和上海工部局管理的“医院”。医院正面年,英国驻沪领事与上海道台签订《上海土地章程》,允许西人在上海租地居住与经营,越来越多的西人来到上海。20年后,上海除了医院,只有少量的技术精湛的私人医生和私人护理为在沪西人提供医疗保障,远远不能满足租界中西侨的卫生健康需求。年,一部分西人提议,希望在上海设医院。当时,他们已选好了地址,在城西宁波佛堂边上,建立一所包括私人门诊间、个床位规模的普通病房、洗浴室、洗衣房、游乐场医院,并配备10名修女为护士和护工。年,受法国驻沪领事的邀请,天主教神父杜若兰(P.MannusDesjacoues)以代理人身份出面,筹资5万两白银,在法租界法兰西外滩(今中山东二路22号)和科尔贝尔路(RueColbert,今新永安路)转角处租用一幢四层楼房为院舍办院,年租金两白银。年1月1日医院正式运行,医院的英语名称是在年已确定的:GeneralHospitalinShanghai,中文译名为上海公病院,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医院。医院由公董局管理并提供资助有关。医疗工作由董事会指派不同国籍医官担任,初是1名,后为2名,称作“驻院主任”,首届医疗官为梅耶(Meyer),大部分病人约请私人开业医师来院诊治,还有一位尼森(Nissen)医师,在梅医生不在时替代他的工作。护理工作由天主教圣文生·保罗教会(St.VincentdePaul)下属仁爱会指派6位修女负责,裘丽阿斯·伯纳德(JuliusBecnard)担任董事会秘书,负责财务、护理、后勤等院务。年增至10位。她们除看护病人外,还管理中国工役和化验、配药等医务工作。医院修女的护理工作年,由于地产所有人太古公司不愿续约,董事会决定迁出法租界。年股东会议上,医院资产变卖,剩余资产转让给重组的董事会,重新选址购买新地皮造楼建院,院方在苏州河北岸虹口头坝渡(今北苏州路号)购置荒地18亩地,作为新院址基地,年春天新院大楼开始建造,10月完工,年1月医院从外滩法租界搬出,移进新院,医院启用新名称:上海医院(ShanghaiKungTseeE-Yuan)。上海公病院前后延续近14年,-年。